在徐聞縣下橋中學校園的一角,有一片面積3畝多的“開心農場”,每個班將分得的地用來種植蔬菜。
可以說,校園“開心農場”是踐行素質教育的產物。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耕耘校園“開心農場”,這種實踐課活動告訴我們,多讓學生接地氣,利于他們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艱辛和快樂,獲得課本之外的更多知識。由此及彼,筆者不禁想到了國外一些中小學生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有報道說,美國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往往是參觀銀行和警察局、學做面包、到醫院去照料病人、到湖邊去清理垃圾等,以便讓學生熟悉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韓國小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通常是由學校組織旅游或爬山、游泳,以培養團隊精神和“堅韌”的民族氣質;日本中小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常常是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學生參觀博覽會,參加發明創造比賽,參加各種由學生俱樂部舉行的活動,到海邊和山間“合宿”,以培養團隊合作觀念。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放下沉重的課業“包袱”,多接觸社會,多動腦子,利于培養他們優良品質,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而我們身邊中小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往往難盡人意。典型的例子是,本該讓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的寒暑假,卻被種種培訓班所占領,不是寫作文或日記,就是做數學題、記英語單詞……如此這般,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就少了。
讓學生耕耘校園“開心農場”,是引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樸素形式。讓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我們還要做更多。寒假又快到了,我們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創造更多條件,鼓勵學生多接地氣,在生活的大熔爐中鍛煉自己。(宋維宙 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