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火箭技術方面,與航天強國相比,仍存在差距與不足。雷凡培說,一是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大型高端精密裝備制造、新材料、新工藝等國家基礎科研生產能力有一定差距;二是火箭的先進性水平還有待提高,火箭的結構效率、發(fā)動機的推重比等重要指標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我國現役運載火箭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8.6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5.5噸,與目前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明顯偏低;四是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有待進一步完善,還有運載能力空白需要填補。
但這些差距也將成為迎接挑戰(zhàn)、大力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力。
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全面替代我國現役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有望2030年左右首次飛行
據悉,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未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面臨著更新換代,采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全面替代現役運載火箭。我國已經規(guī)劃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未來的發(fā)展型譜。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思路,我國構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fā)展序列。
即將完成研制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采用了無毒、無污染推進劑和新型大推力發(fā)動機,在繼承現役運載火箭技術基礎上,攻克了5米直徑箭體結構設計制造等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關,運載能力和火箭性能將達到現今國際先進水平。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各型號經歷多次飛行考核后,目前正在服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實現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中,長征五號是新一代大型兩級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研制規(guī)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tǒng)工程,屬于綠色環(huán)保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全箭總長約60米,芯級直徑達到5米,捆綁四枚3.35米直徑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起飛質量約869 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與國際上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長征五號有望在兩年內進行首次飛行試驗。
在運載能力上,長征五號是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2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發(fā)射大噸位的近地軌道航天器,如空間站、大型低軌遙感衛(wèi)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fā)射大型通信衛(wèi)星或導航衛(wèi)星。
長征七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型兩級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推進劑。長征七號將承擔載人航天貨運飛船等發(fā)射任務,目前正處在研制階段的末期,預計未來一兩年內就能進行首次飛行試驗。
航天專家認為,作為進入空間的工具,火箭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和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yè)發(fā)展方向息息相關。運載火箭技術的發(fā)展直接促進了衛(wèi)星應用、載人航天和空間安全等技術的發(fā)展,因此運載火箭技術水平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也體現著一個國家最終利用空間和發(fā)展空間技術的能力,是一個國家航天能力的基礎。
此外,我國還規(guī)劃了重型運載火箭的發(fā)展構想,以滿足未來重大航天工程任務,重型運載火箭研制成功后,可顯著提高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重型運載火箭是指火箭起飛推力在3000噸上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100噸左右的火箭。美國和俄羅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太空爭霸中分別研制了土星五號和N1兩型重型火箭,兩國在沉寂40年后,又都再次啟動了重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
對中國航天技術發(fā)展而言,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有望使火箭技術方面領先比肩乃至國際先進水平,可以滿足我國在2030—2050年間近地軌道以遠的宇宙空間探索任務的需求。
雷凡培認為,充分吸取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經驗,有望用15年左右完成重型運載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實現首次飛行。(余建斌 蔣建科 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