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極頂玉皇殿門外,有一方高6 米,寬1.2 米,厚0.9 米的長方形石表,白中透黃,形制古樸,石上無字,因此被稱為泰山“無字碑”。這塊無字碑是何人所立?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泰山無字碑為秦始皇所立,立碑的涵義在于焚書。關于這一點,清乾隆皇帝說得最明白。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但這種說法經不住推敲。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開始第二次出巡,“……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這充分說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的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絕非無字碑。另外,秦始皇焚書的事發生在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泰始皇不可能在6 年前就有焚書的計劃。
風化說
有些人認為, 泰山無字碑原是有字碑, 只是飽經風雨,字被風化剝蝕殆盡,以致無跡可尋。這種說法也難以自圓其說。現存無字碑石的風化并不嚴重, 且在宋代才稱為無字碑。如果是秦碑, 秦二世所立之碑在宋代尚可辨認146 字,這方石碑不可能剝蝕得一字無存。
漢碑之說
還有人認為無字碑是漢碑,為漢武帝所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漢武帝走出皇宮,踏上泰山封禪的旅程。公元前109年初,武帝到達泰山。《封禪書》載:“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上遂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封。”這說明漢武帝的確在泰山頂上豎過碑的,但史書上只載“立石泰山之巔”,卻沒有“刻所立石”的記載。這證明武帝所立的是一塊無字碑。這方無字碑與現存的無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極頂。按照慣例,不是開國皇帝,是沒資格在泰山刻石紀號的。因此漢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仔細一推敲,又有令人疑惑之處:秦二世非開國皇帝,卻在泰山立有字碑,碑文為胡亥詔書,丞相李斯篆書鐫刻。漢武帝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的做法,大頌他的文治武功,不至于僅為封禪而封禪,而放棄在泰山上留下文字的機會。到目前為止,確定無字碑為漢武帝所立,還缺乏足夠證據。無字碑究竟為何人所立,一時還難下結論。這個歷史之謎還有待于專家學者的進一步努力才能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