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將導致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技術進步已經相當大地惠及于各種技能的工人。哈佛大學的勞倫斯·卡茨和波士頓大學的羅伯特·馬戈認為,從19世紀至20世紀,全球勞動力市場的趨向顯示出令人吃驚的一致性。例如,最近幾十年來,計算機化和自動化已經取代了“中等技能”工人,但與此同時具有高等和低等技能的就業人數卻在增加。他們認為,這種“空洞化”并非新現象,工業革命初期也曾發生過類似情況。工業化紡織生產的發展,造成中等技能技工(如曾受過訓練的紡織工等)失業,但那些技能較低的工廠工人和白領管理人員的命運則穩步改善。機械化對各種常規工作貪得無厭的“蠶食胃口”并沒有產生大量失業,而情況恰恰相反。
人們可能更為擔憂的是,現在新技術已經把目光瞄準于那些非常規工作和普通工作。但奧特指出,一個需要技術的崗位能夠被實現自動化,并不意味著這將會真正發生。例如在日本和印度,生產尼桑轎車的工人數量相差很大,這是因為日本的勞動力很昂貴,而印度則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不同種類工人的相對成本不同,企業在選擇有效地利用新技術時,會十分重視這種因素。
跨國公司的應對之策
麻省理工學院的達龍·阿西莫格魯、巴塞羅那國際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基諾·甘西亞,以及蘇黎世大學的法布里奇奧·斯利伯蒂等人認為,在全球化條件下,企業所采取的激勵措施也將會發生變化。富裕國家的跨國公司通常采用的做法是:雇傭本國技術人才從事技術研發,而利用海外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例如蘋果公司就是雇傭美國工程師設計其產品,并利用海外廉價工人進行生產。
目前,新興市場國家的工資水平在不斷提高,因此將非技術型工作轉移到海外這一策略的吸引力也將隨之不斷減少。上述作者認為,這意味著技術創新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將會發生巨大變化??鐕究赡軙l現,投資于技術領域以帶動本國技能較低的工人提高生產率,從而促使其工資增加,這種策略將更具有吸引力。
也許有一天,聰明的機器人會改變這一切。但只要人類依然保持認識方面的優勢,企業就會一直好好利用那些不辭勞苦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