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分析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 C )發布的最新報告,2012年全年全球個人電腦(PC )出貨量下滑3.2%,其中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為8980萬臺,同比下滑6.4%,降幅超過ID C此前預期的4.4%。報告稱,在市場轉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沖擊下,PC銷售在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繼續下滑。
ID C統計的全球五大PC廠商中,惠普2012年 第 四 季 度 出 貨 量 為1 5 0 0萬 臺 , 市 場 份 額16 .7%,排名第一;聯想排名第二,出貨量為1410萬臺,市場份額15.7%;戴爾排名第三,出貨量為940萬臺,市場份額10.6%;宏碁和華碩分列第四、第五位,出貨量分別為690萬臺和660萬臺。在五大廠商中,聯想和華碩的出貨量與市場份額均出現增長,而戴爾和宏碁則出現顯著下滑。
此外,根據2月底發布的財報,戴爾上財年凈利潤為23.72億美元,較前一年下滑32%;營收為569.4億美元,較前一年下滑8%。據消息人士透露,戴爾內部已調低了對該公司當前財年運營利潤的預期,從之前的37億美元削減至30億美元。
聯想掌門人柳傳志在倫敦奧運會期間曾出訪英倫,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個人電腦市場的激烈競爭。他說,由于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直銷),戴爾從美國打到歐洲無人能敵,在中國市場,聯想也節節敗退了兩年,“但我們深刻研究了戴爾的打法,又創出了自己的一種業務模式,最終一戰拿下了戴爾”。
在個人電腦市場上退居第三并不是戴爾惟一的心痛,蘋果、三星等公司憑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對戴爾等傳統電腦廠商實現了徹底超越。要知道,戴爾約70%的銷售額來自個人電腦和相關產品服務,其增長潛力無法彌補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對個人電腦業務帶來的沖擊。
回想1997年10月,戴爾正值事業高峰期,在出席一個業內研討會時有人為當時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問計,邁克爾·戴爾沒有顧及剛剛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喬布斯,當著后者的面回答說:“我會關掉公司,然后把錢退還股東”。15年后,喬布斯在把蘋果公司推上王位后去世,戴爾只能在追思會上表示,當時的話被人誤解,“我很尊敬蘋果,喬布斯是朋友,人們都會懷念他”。
實際上,在二次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后,邁克爾·戴爾試圖重新打造戴爾帝國,力圖擺脫單靠直銷模式鏖戰個人電腦市場的窘境。2009年,戴爾收購了畢博公司的佩羅系統,標志著戴爾邁出外界期待已久的進軍IT服務業的第一步。2010年,戴爾氣吞萬里如虎,先后收購了信息安全服務廠商SecureW orks、數據中心控制和協作管理軟件供應商Scalent、云計算解決方案廠商Boom i、數據存儲服務供應商C om pellent等九家公司。2012年,戴爾又斥資24億美元現金收購了Q uest軟件公司,為更廣泛地進入軟件業奠定了基礎,使這家美國公司加快向核心的個人電腦業務以外拓展。在業績壓力之下,作為上市企業的戴爾,轉型的每一步都邁得相當艱難,因此才令邁克爾·戴爾萌生私有化的想法。
禍起蕭墻
邁克爾·戴爾私有化的主張或許沒錯,但卻得罪了戴爾公司的一些大股東,在他們看來,創始人和銀湖開價(每股報價為13.65美元)太低,忽視了其他股東的利益,鑒于美國經濟復蘇日漸強勁,個人電腦廠商有可能在最近兩年打個翻身仗,這樣的做法無異于過河拆橋。華爾街分析師指出,根據相關法律,該私有化計劃必須獲得除創始人邁克爾·戴爾本人以外一半以上股東的批準,但現在的報價很難滿足大多數投資人的胃口。
東南資產管理公司目前握有戴爾8 .5%的股份,是最大的獨立股東。在邁克爾·戴爾發出收購要約后,這家公司率先發難。總部設在田納西州的東南資產管理公司指出,戴爾公司董事會與創始人初步達成私有化協議,相當于給了后者一個巨大的價格優惠,而這樣的慷慨之舉卻是建立在犧牲長期投資者分享戴爾業績反彈成果的基礎之上。該公司認為,戴爾股價的合理估值應接近每股24美元。但實際上,自從邁克爾·戴爾6年前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以來,戴爾的股價就只能仰視24美元了。在發給戴爾董事會的一份信中,東南資產管理公司索要公司股東花名冊,誓言要聯合其他股東抵制本次低價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