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披露,長江三角洲氣候變化將加大媒介疾病的傳播。例如,隨著氣候變暖、人口流動性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登革熱的發生率會顯著增加,華東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南部已經成為中國登革熱的高風險區之一。未來,華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血吸蟲病分布范圍的界限將北移,江蘇和安徽境內北移尤其明顯。
許多地區四季分布明顯改變
綠皮書指出,氣候變化也導致了我國許多地區四季的分布出現明顯變化,其中以中部的武漢市為代表,明顯表現為春秋變短、夏季變長。
研究發現,近10年來,武漢市春季到來日期整體偏早,與多年平均相比,入春日期提前約12天左右,秋季結束日期略有偏早,春秋兩季歷時在110天,比多年平均縮短18天;而入夏日期提前24天,夏季顯著延長,比多年平均延長33天;冬季顯著縮短,比多年平均縮短15天,全年氣候舒適季合計只有129天,只有全年的大約三分之一。
夏季延長、冬季縮短是氣候變暖的反應,表明將會消耗更多的降溫能源;春秋季縮短,表明氣候舒適日減少,低碳宜居社區的建設將面臨更大的氣候考驗。
局部地區
年霧霾天數已過百
綠皮書指出,近年來我國霧霾天氣增多的成因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人為影響因素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因素影響相結合的結果。霧霾天氣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亟須引起各方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歷史數據表明,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且持續性霾過程增加顯著。從空間分布看,霾日數呈現東部增加西部減少趨勢,例如華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呈增加趨勢,其中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增加最快,廣東深圳和江蘇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東部大部地區年霧霾日數為25至100天,局部地區超過100天;此外,大城市比小城鎮的增加趨勢更為明顯,還呈現霧霾天氣持續時間多、范圍廣、影響大、污染重等特點。
綠皮書指出,我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這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飪、熱水)以及地面灰塵。以北京為例,PM2.5氣體的產生大約有30%至40%來自原始排放,20%至30%來自大氣中的光化學轉化,30%至40%來自區域輸送。京津冀近周邊的沙塵層引發污染,輸送至本地,與本地的污染大陸性氣溶膠混合,加重了污染。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氣象條件也是造成霧霾天氣增多的原因,具體包括靜穩天氣加上高濕、混合層薄、降水日數減少等。
霧霾天氣現象出現的頻率不斷提高,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例如,加劇區域大氣層加熱效應、增加極端氣候事件;引起城市大氣酸雨、光化學煙霧現象,導致大氣能見度下降,阻礙空中、水面和陸面交通等。
報告建議,應對空氣污染問題需要加強綜合治理、標本兼治,區域協調、部門聯動,長期重治、短期重防,包括建立和加強多地區、多部門聯合治理和控制大氣污染機制;防治霧霾和空氣污染要加強法治,但是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經濟手段;協同控制空氣污染物和溫室其他氣體排放,制定包括多種污染物減排的一攬子計劃;逐步實現信息公開、形成全民參與的治理新局面。治理空氣污染,減少霧霾天氣并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界的長期持續關注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