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崔守軍: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影響幾何?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影響幾何?
作者 崔守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
自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沖突已持續1月有余并仍在發酵。俄烏沖突不僅深刻改變了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也重塑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版圖。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歐盟約40%的天然氣和25%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
美歐對俄新一輪制裁加劇了俄歐對立,給歐洲能源供應安全帶來巨大風險。美國作為全球主要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正積極謀求填補俄羅斯損失的市場份額。同時,中俄能源合作將進一步拉近中俄戰略協同和政策互動,對沖來自美國的戰略擠壓。
短期看,俄烏沖突勢必造成歐洲及全球能源市場供需緊張,重塑世界主要大國的能源政策。中長期看,沖突將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進程,推進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步伐。
俄烏沖突抬高油價 供需失衡恐難持久
受俄烏沖突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3月8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突破每桶130美元,創8年新高。但突發地緣政治事件帶來的油價上漲終將回歸均衡。過往,俄羅斯與周邊國家沖突往往助推國際油價達到峰值,沖突結束后,油價立即大幅回擺。
2022年3月,車主在美國加州圣馬特奧縣為車輛加油。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從短期供給看,本次油價高位徘徊時間或更持久。一方面,俄羅斯自2014年大幅增加黃金儲備,應對經濟制裁的韌性提高,在達到政治目的前不會輕易向西方妥協。另一方面,“歐佩克+”按兵不動,僅在原計劃基礎上在4月每日增產40萬桶。盡管國際能源署呼吁釋放6000萬桶石油戰略儲備,但目前未得到成員國實質性響應。此外,美國頁巖油氣公司也未響應拜登政府伺機增產的要求,以免在油價下跌時被迫減產。可見,全球市場釋放石油儲備意愿不強,短期內石油市場“供不應求”現象將持續存在。
就中長期需求而言,能源轉型仍是全球共識,國際油價回落是必然趨勢。國際能源署2021年發布“凈零排放設想”(NetZero),力爭全球清潔能源占總能源供應比例從2020年的近三分之一提升至2030年的近一半,清潔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比例在10年間提升17%。
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將逐步減少,國際油價也將隨之走低,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長遠趨勢并未改變。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紅旗嶺風電場。中新社發 陳晨 攝歐洲加速能源自主 謀求擺脫對俄依賴
歐盟是經濟上的“巨人”,能源上的“矮子”,能源進口高度依賴俄羅斯。俄出口原油中,約60%供應歐盟國家。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是俄天然氣出口的最大買家,2021年油氣進口超三分之一來自俄羅斯。
因此,歐盟對俄制裁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俄歐能源依賴使歐盟對俄制裁陷入“進退失據”的矛盾處境。一方面,歐盟宣布跟隨美國將俄部分銀行排除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公布的制裁名單并未列入俄聯邦儲蓄銀行及俄天然氣工業銀行,后者是俄歐石油和天然氣貿易的主要支付渠道。
作為反制措施,俄羅斯3月31日推出對部分歐洲“不友好國家”供應天然氣時使用盧布結算的方案,歐洲國家予以拒絕,雙方陷入支付僵局。俄烏沖突疏離了俄歐能源關系,歐洲對俄能源過度依賴的脆弱性迫切要求其提升能源供給自主性。
短期內,歐盟將加速天然氣進口來源多元化,減少對俄管道氣依賴。3月1日,歐洲議會通過決議,限制進口俄油氣資源。歐洲議會工業委員會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更多LNG供應渠道以取代俄羅斯,包括深化美歐LNG貿易合作、開放南歐天然氣走廊等。德國亦采取多元供應戰略,暫停開通“北溪2號”審批程序,責令德國油氣公司撤資,并在北海沿岸港口加快建設天然氣接收站,準備自挪威、美國等國進口天然氣。
中長期看,歐盟將加速發展新能源以實現能源自主。2021年歐盟頒布《歐洲氣候法》,規定將歐盟委員會協調監督與各成員國提交減排路徑相結合,以期實現歐盟2050年碳中和目標。德國于2022年3月加快在議會通過《可再生能源法》,計劃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發電總量比例達80%,2035年可再生能源滿足所有發電需求。法國發布“法國2030”計劃,將投資10億歐元發展核能,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重啟民用核電站建設。
3月10日,由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主辦的歐盟峰會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開幕。本次峰會主要聚焦烏克蘭局勢。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美積極推動能源出口 搶占歐洲市場份額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美國2021年前9個月LNG出口領先全球天然氣貿易增長態勢。但由于天然氣液化運輸成本高于管道運輸,且俄歐地緣鄰近,美在歐天然氣市場份額長期落后于俄羅斯。為此,美國樂于制造矛盾,在經濟上利用俄歐矛盾搶占歐天然氣市場份額,在政治和安全上通過北約東擴綁定美歐同盟關系。美國對歐洲天然氣出口在2022年1月首超俄羅斯。
為響應歐洲能源供應多元化需求,拜登政府借機推動美能源出口,撬動歐洲能源版圖。美持續加大對歐液化天然氣出口,創設協調能源貿易事務的“美歐能源委員會”機制,積極協調中東盟友、日本、韓國等向歐盟出口天然氣,降低俄羅斯“斷供”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同時,美通過單邊制裁削弱俄能源大國地位,威逼德國關閉“北溪2號”管道,將俄排除出SWIFT,阻撓俄獲得前沿技術,遏制俄新能源產業鏈發展。
“北溪二號”在俄羅斯境內的管道設施。中新社發 北溪二號公司 供圖本質上,美國金融制裁直指俄發展新能源所需的資金、技術等國家能力,其在經濟上搶占歐洲市場,在政治上遏制俄羅斯發展的目的昭然若揭。
總體而言,俄烏沖突重塑了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版圖,引發世界主要大國能源政策調適轉型,其在短期內推升國際油價,但難以逆轉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長期替代進程。為減少對俄能源過度依賴,歐盟新能源發展規劃時間表大幅提前,歐洲能源自給度提升。美國利用俄歐矛盾加劇契機,大幅提升其歐洲能源市場份額,美歐戰略協調將更加緊密。(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蔡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簡介:
崔守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領袖計劃”訪問學者,歐盟委員會“瑪麗·居里國際交流計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能源問題、發展中國家研究、國際組織等,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