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言:美對俄制裁凸顯“馳名雙標”
俄烏沖突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制裁越發離譜,甚至把全球化當做武器,制裁領域蔓延至文化、體育和學術等領域,充分暴露其標榜的“自由”“民主”不過是約束打壓他國的工具。美國標準從來都是“唯我獨尊”,在“嚴于律人、寬以待己”方面堪稱“榜樣”,無愧于“馳名雙標”。
美國標榜“言論自由”,但在制裁俄羅斯時卻大面積有組織地選擇性“消音”。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的臉書、推特等多個社交平臺限制俄羅斯媒體和網民發聲,包括總統普京在內的大量俄羅斯用戶推特賬號被停用。不僅如此,美國媒體還編造涉俄假新聞,煽動網民“網暴”俄羅斯,讓俄深陷不利的輿論環境。美國一面嘴上極力標榜“言論自由”,給有關概念鑲嵌“金邊”;一面肆無忌憚地采取一切手段讓不利于自己的聲音消失,這種作派令人不齒。
美國標榜體育精神,實則將體育政治化。在美國的鼓動下,政治因素不斷滲入體育賽場。不少國際體育組織、賽事宣布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參賽或禁止俄羅斯國旗和國歌在比賽中出現,并宣布不在俄羅斯舉辦比賽。俄羅斯前F1車手達尼爾·克維亞特說,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和團隊參加國際比賽非常不公,“這違背了體育教給我們的團結與和平原則”。
美國標榜人人平等,實則佩戴“有色眼鏡”。“這是相對文明的、相對歐洲的城市”“這些不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他們是基督徒,他們是白人”……這些出自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令人咋舌。身處21世紀,美國仍把膚色、種族和宗教信仰作為評判標準,再次暴露出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西方優越”思維,所謂“人權”是多么偽善。
美式“雙標”無處不在,不僅作用于不同陣營的“敵人”,而且連盟友也不放過。美方標榜以制裁伸張正義,事實上卻大發制裁的不義之財。一邊讓歐盟國家切斷與俄經貿往來,一邊加強在能源、安全等領域對歐洲的捆綁,賺取額外收入。更為諷刺的是,美國一面對俄羅斯揮舞制裁大棒,另一面卻趁機對俄羅斯“抄底”。美方“忽悠”歐洲徹底禁運俄油氣,自己卻大肆購買俄石油。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米哈伊爾·波波夫表示,“美國從俄進口的石油能源儲量已呈現43%的漲幅,單日購買量高達10萬桶”。此外,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的制裁,為高盛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金融機構創造了低價搶購俄公司債券的機會。
隨著俄烏沖突的延續,美式制裁“雙標”的套路還在繼續,美國還在趁機大發“戰爭財”。這樣的制裁有什么道義可言呢?這樣的制裁真的有利于維護歐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嗎?答案不言自明。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