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蒲曉磊
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
報告指出,我國新時代老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主要體現在思想認識更加深化、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社會保障更加堅實、養老服務更加完善、健康支撐更加有力等5個方面。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老齡工作還存在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等短板和不足。
報告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抓住“十四五”時期我國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把各方面責任主體統籌貫通起來,把近期和長期的各項任務統籌貫通起來,集中力量健全老齡工作體系,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報告顯示,十八大以來,法律制度更加健全。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完善頂層設計,明確工作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社會保險法,提供基礎法律依據;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制定《“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100多件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31個省(區、市)結合地方實際,探索制定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規,基本形成比較系統的法律政策規范。
社會保障更加堅實。2021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達到49個,覆蓋近1.5億人。初步確立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為補充的多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扎實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案開始實施。壯大社會保障戰略儲備,2021年底,全國社保基金規模達到25929.96億元,累計投資收益17914.33億元。加強社會救助工作,將符合條件的農村高齡、失能等困難老年人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
報告指出,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當前老齡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例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有待加強。老年優待政策落實受戶籍制度限制,部分地方的常住無戶籍老年人無法享受當地的優待政策。家庭贍養、消費投資等領域,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比較多見,特別是食品保健品、養老、金融等方面的涉老詐騙問題突出,老年維權工作存在薄弱環節。2022年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養老詐騙犯罪767件1863人。
對此,報告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報告提出,要加強養老服務重大風險監測預警與防控處置,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排查整治工作。
報告提出,要統籌立法和監督工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快制定養老服務法,總結各地養老服務條例實施經驗,圍繞居家社區養老、醫養結合、農村養老、長期照護等焦點問題,盡早形成成熟的法律草案。加快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以無障礙理念全方位規范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建設,爭取2022年底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全面完善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參與社會發展等內容,為老齡工作提供綜合性法律依據。適時修訂社會保險法、制定醫療保障法,進一步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制度,與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做好銜接。支持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地方人大制定和修改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推動法律制度的系統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