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9月3日電 (李明芮)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臺灣東海大學、韓國安東大學、印度新那爛陀佛教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50余位專家學者9月3日以線上的方式,會通儒、法兩大學派治國理政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儒、法兩家對中國及全球的國家治理和實踐理念等多個維度展開討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獻策。
當天,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山東大學分中心、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聯合承辦的儒學論壇(2022)、儒法對話與國家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召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在主持時說,儒法之爭不但涉及對古代社會治理的認識,而且也涉及對當下社會治理的認識。從思想史這個角度來講,儒法之爭有可能會成為整個思想史的主要線索之一,通過辨識儒法兩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學說精義,會通兩家思想,開辟儒法會通創新的路徑,為現代治國理政出謀劃策。
儒學論壇(2022)、儒法對話與國家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召開。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在“儒法并用與國家治理”這一問題上,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蔡家和分別從性善說、德治系統與法治系統兩個方面探討儒家德治之教與法家尊法精神二者的融合與傳承問題,并指出從儒家德治之教出發,吸取法家、西學之法治精神,探討外王事業,形成“儒法合一。他認為,“德治與法治結合”是可能的。
在關于如何促進“儒家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論題上,韓國安東大學的李潤和教授從儒家的“法治”和“復禮”入手,討論了儒家治道傳統中的“禮”和“法”兩個概念及其內涵,認為儒家對于法的觀點可以規定為"處罰規定"的程度,規范化的禮則具有政治道德化的禮治意義,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復禮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法治”的意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發言時以儒家與共同富裕為切入點,認為儒家的平等主義和賢能主義可以成為今天共同富裕的理論資源,即儒家平等主義蘊含共同富裕的理想,是社會在宏觀層面的追求,儒家的賢能主義為社會的微觀組織機制提供了指南。
針對“法家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主題,學者主要著眼于挖掘法家思想的新內涵,并對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厘清,根據時代的發展從新的視角探究了法家的相關思想。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白彤東表示,儒法關系是中國政治史與思想史的重要話題,與政治哲學的核心話題相關。以韓非子和儒家為例,他指出需要對韓非子對儒家的批評進行重構,韓非子對儒家的批評其實多是“孟子式的儒家”,并對其思想有所接受,韓非子的相關論證可謂是近現代政治哲學對道德與政治關系討論的先聲。
“馬基雅維利與先秦法家諸子,都以'政治家'立場提出各種應對政治生活復雜情況的諫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宋洪兵以西方馬基雅維利研究為參照,分析了法家政治思維的角色轉換問題,強調這種角色轉換,意味著將法家學說闡述的道理視為人類政治的固有特性,在深刻洞察人類政治本質的基礎之上推動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在學術總結時表示,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儒法思想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儒法對立與互補、儒法并用與國家治理、儒法之爭對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等議題展開深刻而熱烈的討論,在全球視野下開展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和對話。“這將有利于推動對儒法思想的深入理解,從而為當代國家治理和世界文明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是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預熱活動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