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部:發揮網絡科普力量等推動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
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5日表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新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科技部將從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等多個方面推動落實。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在北京舉行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發布會,李萌介紹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時作上述表示。
他說,《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發布,標志著新時代推進科普工作的系統布局已經形成,科技部將從五個方面推動落實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
一是依托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牽頭,有40多個部門參加。要強化關鍵部門責任,推動形成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推進機制,設置央地、部門科普合作項目,構建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
二是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網絡空間已成為科普工作重要陣地,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其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當然還要整治網絡傳播中反科學和偽科學的內容,以及以科普的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三是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聚焦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群眾關注度比較高的前沿科技,比如綠色低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內容,可以采取項目式定制、特約創作的方式,推出一批弘揚正能量、公眾喜聞樂見的優質科普作品,大力提升中國科普原創能力。
四是支持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普場館建設。科技部正在研究開展科普場館內容的提升行動,增強展示內容的準確性、通俗性,不斷提升科技場館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謀劃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國家科普基地體系,在與各部門、各地方共同打造國家科普基地的基礎上,還要推出一批代表國家水平、公眾深度參與互動的場景基地,用場景來驅動科普工作,切實讓公眾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崇尚科學精神;要大力弘揚老一代科學家胸懷祖國、科學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科普,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五是營造重視科普的社會氛圍。科普工作要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氛圍,目前科普經費投入政府還是占大頭,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投入科普事業;要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論壇,提升中國科普國際影響力;要支持大科學家講科普,支持外國科學家講科普,歡迎在華工作的外國科學家加入科普隊伍,共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中國故事。
李萌還特別提出,要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創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我們現在的科普工作跟以往的科普工作不一樣,以往是通過書籍和展板向公眾科普,當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網絡時代信息爆炸,通過微博、網絡、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占80%以上。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對科普傳播的內容和方法提供新的機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豐富科普作品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普及司司長吳遠彬認為,科普工作覆蓋經濟建設、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甚至每個公民參與。科技部下一步將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科普過程中大力推動科普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科普、加強科普創作。其中,加強科普創作方面,持續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實施科普精品工程,培育高水平科普創作中心;鼓勵多形式開展科普創作,注重運用新的技術手段,豐富科普作品形態,支持科普展品研發和科幻作品創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