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郭超凱 梁曉輝)中國日前出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5日舉行的集體采訪中,法工委刑法室處長張義健表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對個人信息保護雙重發力,既從上游阻斷為實施電詐提供信息源,也防止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中個人信息的二次泄露。
張義健指出,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個人信息泄露越來越成為違法犯罪的“幫兇”。個人信息的泄露,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提供了“牽線搭橋”的便利,特別是在投資理財殺豬盤案件、冒充領導、快遞物流類等詐騙案件中,實現了精準鎖定詐騙對象的精準詐騙。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對個人信息保護雙重發力,具體而言:
一是與個人信息保護法銜接,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要建立個人信息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機制。特別是對與實施電信網絡詐騙密切相關的物流信息、貸款信息、交易信息、婚介信息等要予以重點保護。
二是規定公安機關在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時要“一案雙查”,對犯罪所利用的個人信息的來源進行查證溯源,并依法予以追責。
三是對于出售、提供個人信息,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提供支持幫助的黑灰產行為明確禁止,規定了嚴厲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強調在反詐工作中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為了保障反詐工作,本法對實名制、依法收集、使用有關信息等作了規定,這其中也有如何保護的問題。對此,本法規定,有關部門和單位、個人應當對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過程中知悉的個人信息予以保密,同時明確規定,在履行反電信網絡詐騙職責中獲取的有關信息,不得用于反電信網絡詐騙以外的其他用途。
近年來,中國公安機關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中國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姜國利5日介紹,隨著打擊治理工作不斷深入,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一是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為主流犯罪。近年來,隨著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犯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犯罪持續下降,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為主流犯罪,成為公安機關面臨的重要挑戰。
二是詐騙手法加速迭代變化。公安機關發現的詐騙類型超過50種。
三是攻防對抗不斷加劇升級。詐騙集團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AI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更新升級犯罪工具,與公安機關在通訊網絡和轉賬洗錢等方面的攻防對抗不斷加劇升級。
四是跨國有組織特征日趨明顯。詐騙集團頭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目前在柬埔寨、菲律賓、阿聯酋、土耳其、緬北等國家和地區,仍有大量犯罪團伙向中國民眾實施詐騙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