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時徒手救人、被目為英雄,如今要將自己獲得的“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獎牌拍賣,年輕的尹春龍注定會成為“新聞人物”。
因為近些年連續遭遇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之類妙人奇聞,我們忍不住要以小人之心忖度此事:不知尹春龍從資陽鄉下跑到北京,將獎牌送進某個藝術品拍賣會,然后接受采訪,此后,會不會被某個公司當作自己成功策劃的炒作案例,來自我標榜。不管怎樣,眼下確已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挑動了人們對于“英雄”“社會榮譽”“獎牌價值”的敏感神經,對聚攏這次拍賣活動的人氣、讓獎牌順利成交且賣個好價錢,顯然大有好處。即使流拍,也可能讓尹春龍走出負債累累的困境,甚至還能憑著“抗震英雄”和“拍賣獎牌新聞人物”的雙重名氣,續寫他的貸款、借錢做大事業的夢想。
毫無疑問,我們沒理由反對尹春龍拍賣獎牌,他不過是為五花八門的拍賣市場增添了一個新品種——不是普通的競賽獎牌,而是政府頒發的“國家級”榮譽獎牌。按照傳統觀念,這樣的獎牌緊緊聯系著個人榮譽,屬于“無價之寶”,應該珍藏終身,不能自貶為“限量版硬通貨”,按含金多少克來計算基價。但如果這個“無價之寶”可以在市場中變現,并解決尹春龍的現實危機,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它彰顯價值與意義的一種方式。
真正荒誕的,是尹春龍近4年來的經歷。這個2008年才20歲的質樸農村青年,因為評上抗震救災模范而“被弄暈了”,連賬目都不懂就要創業,有了領導關照、政府支持和同鄉對“名人效應”的推崇,也能輕松拿到上百萬元的貸款和借款,從種香菇到注冊“科技公司”到在某央媒網教育頻道做經營,到了欠債還不上時,還在期待著憑“名氣”貸更多的款、創更大的業,來“報效”家鄉、“帶動農民兄弟”。
這個故事其實昭示了一種社會通病:將原本是道德精神層面的榮譽物質化、資源化,附帶上各種級別的待遇、超出市場規律的特殊化“照顧”,將一個瞬間煥發出過人勇氣與閃光品德的平凡人拔高成無所不能的“高大全”式英雄,或者一朝成名、上位,便難于再做回普通人,而被鼓勵樣樣通吃,以便實現資源最大化。比如,當上勞模可能就會升官,雖然他未必擅長管理;或者做了官之后就有人要當博士、教授,哪怕并不太有興趣做學問。尹春龍的拍賣獎牌,不過是流風之末,要將榮譽變成摸得著看得見的有形有價證物而已。
一個社會要健康發展,必須消除對權力、名聲光環的盲目崇拜,給所有有名與無名的公民以平等和尊重,大力建設道德體系,遏制將物質利益計較作為惟一尺度來衡量一切的時弊。如是,我們的發展里會少些華麗泡沫、奇聞異錄,多些平凡踏實。當尹春龍們不再指望挾抗震獎牌換貸款而去認真種幾年香菇時,他們的人生會更美好,國家會更美好。(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