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 闞楓)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日在北京發布的《教育藍皮書》顯示,中國未成年人犯罪趨于低齡化。在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體中,“既不上學也不工作的未成年人”、“留守未成年人”、“流動未成年人”三類占比較大。此外,家庭因素是影響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主要因素之一。
這份藍皮書全稱為《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5)》,由中國知名教育學者、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主編。報告援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
這份在2014年進行的調查,共涵蓋了中國12個省份,調查時間為一年,調查對象為管教所中的未成年犯、社區服刑未成年人、專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學生等四類。
調查發現,中國未成年人犯罪雖然經過多年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犯罪人數穩中有降,但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趨于低齡化。據調查,2001年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12.3%,2014年該比例上升到20.11%。
“低齡化的未成年人犯罪可能增加未來社會中慣犯和累犯的可能性,并且這一趨勢是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形勢嚴峻的重要指標。”報告稱。
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被調查管理人員認為“家庭教育不當”、“不良交友”、“法制觀念淡薄”、“學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高(16.9%),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治理機制中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具體而言,報告將“不良家庭因素”分為不良的家庭結構、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完善家庭的經濟文化環境。
不良家庭結構體現為松散型的家庭(如留守兒童家庭、未成年人離家打工家庭)、流動式的家庭(如未成年人跟隨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家庭)、殘缺的家庭(如父母去世、父母有在監獄服刑情況的家庭)三種形式。
數據顯示,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體所占比例由高至低分別為:首先是“既不上學也不工作的未成年人”,占比36.7%,其次是“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動未成年人”,他們在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體中分別占到27.3%、26.9%。
報告顯示,在城鎮化進程中,這種松散型家庭結構的影響還表現在未成年人離家到城市打拼,期望借此改變自己的命運。報告指出,“當這些未成年人心里過高的預期的實現受限于戶籍、經濟等客觀條件時,被剝奪感將取代原有對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這些未成年人容易沖動,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