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的產業鏈條
有著巨大道德風險?
5月21日在得知《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關于藝術品查稅的報道后,中央文明辦慈善愛心大使、公益拍賣人王小建公開表示:“國稅總局、銀監會最近在嚴查藝術品信托、紅酒信托,變相向房地產行業做資金輸送問題。”他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透露:“上周帶一個PE去見一位銀行高管朋友時,聽到他們順口說,(這次事件)應該是追查金融違規(藝術基金給房地產輸錢),其次是查稅。”
藝術基金為房地產輸送資金,這個管道是如何建立的?一位在海外長期參與并觀察中國藝術品行業的資深人士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道出了原委。
該人士稱,五六年前某金融機構曾開設內地藝術基金產品,這次邦文接受調查與該金融機構的藝術品運作關聯很大。該機構除了發行藝術基金,有很多藝術平臺,京滬兩地均有藝術館、參股拍賣公司等,有的基金對外宣稱迅速售罄實際上是其員工認購,而基金盤子里賣不出去的東西就流入旗下的藝術館,過一段時間再從藝術館拿出來到拍賣公司托高價格假拍出去,然后再拿“身價高”的作品作為抵押品向銀行融資,融資來的錢進入地產行業繼續牟利,而如果沒有藝術基金或信托的輸送,根據當前的緊縮政策,國家是不允許金融機構將資金直接借貸給地產業的。
該人士特別提到,一些操作藝術基金的集團(公司)本身就有房地產業務,以公司的收藏來組織一只基金是很容易的事情。2011年,某金融機構一位高管就對記者私下表示,他自己也購買了房地產信托,20%~30%的回報去年讓他大賺。
前述人士進一步表示,某金融機構為藝術品架設這么多的平臺本無必要,但是必須一環扣一環,以防任何一環的損失而對投資者無從交代。一旦擁有了金融機構這個終極平臺,一條龍一手遮天就很容易操作,除非被人調查,否則隱秘的鏈條是很難揭開的。但是就目前情況看,這套游戲方法已經被相關部門了解并開始審查。
該人士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透露,五年前某金融機構著手設計藝術基金時,曾找來業界同仁咨詢。當時他們尚無藝術基金團隊,在與業界同仁溝通時提到:“我們并不熟悉藝術品市場,不會將所有資金放進藝術品市場,會用七八成資金打新股、二三成資金購買藝術品。”但該業界同仁表示,一個缺乏團隊,僅由內部完成審計報表相關工作,且實際投進藝術領域資金量少,無法分出長短線購買藝術品的機構,合作起來風險較大,遂未達成合作意向。
據稱,2009年該金融機構的某基金清盤時,正遭遇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按照當時拍場上的價格,該基金是虧損的。然而彼時,國家提出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方向,該金融機構受到了來自高層的壓力,第一步不能失敗,于是在獲利了結時將賬面盈利做到了10%以上(實際為12.75%)。前述人士表示,如果以實際買賣中間的暗盤價差來算,該金融機構仍然不會虧錢,只是獲利減少而已。2009年清盤時沒有賣掉的作品,就放進了免稅的藝術館,后來再包裝成其他的基金,基金標的放在拍賣公司炒一炒,炒高了再去融資。
據上海一家投資雜志于2011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當年國內近30家藝術品基金公司已發行成立了超過70只藝術品基金,基金初始規模總計57.7億元。”其中,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基金規模4.6億元,位列第三。
在外界印象中,邦文的品牌宣傳力度向來走在各家藝術基金公司之首。但步入2012年,邦文除了在4月對外披露其與渤海銀行、中融信托合作的一年期“中融——邦文傳家寶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取得14.85%的總收益之外,對諸多采訪都表示了謝絕,突然之間變得低調起來。一位資深藝術基金報道記者近期也感到采訪邦文已不如先前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