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中,我們看到了一座憂傷的城市、一簇凌亂的花叢、一個麻木的面孔;空間里,我們找到了一把無法坐下的椅子、一段披上釘子“外套”的木樁、一塊裹機械零部件的現代“化石”……這就是5月1日時尚天河商業廣場開展的“物里物外——當代藝術開放展”現場。
“闖”入商場的藝術現場
有意思的是,當人們在充分享受著這些鮮活的藝術體驗之際,并非主動走進了美術館,而是置身于時尚消費的商業空間里的一次“偶遇”。
匯集了40多位新銳藝術家近100多件作品的本次展覽,在廣州繁華商圈地段的天河上演。“我把展覽定位在開放展的理念上,而這里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場地。”策展人世賓表示,展覽以“物里物外”為題也正是要帶領觀眾在這樣一個置身于繁盛的物質空間里,思考我們這一代人的處境并由此窺視時代的精神面貌。“打破展覽場地的常規要求,讓人們可以像逛街看風景一樣參觀藝術品,甚至可以參與到藝術家的現場創作過程中去,和作品達成真正交流的目的。”
的確,當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媽媽領著她的孩子與藝術家郭謙一起為裸露的木樁披上釘子“外套”(裝置作品《重復的力量》),也許他們僅僅是覺得好玩,但這樣的一次親密接觸,無疑是捅破了生活與藝術之間那層所謂的隔膜。“闖”入商場的藝術現場,帶來的一次無約束的玩耍,恰恰呈現了杜尚當年描述的“什么都是藝術”,不僅回到了以大眾口味為標準的生活美學這個出發點上,也充滿了迪士尼樂園般的娛樂性,此時你還能對那曾認為遙不可及的“藝術”無動于衷嗎?
未能實現“零距離”的遺憾
對于首次承辦藝術展覽,該商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希望能在未來把藝術與創意文化打造成商場的一個重要元素,“今后,藝術展覽將成為這里的‘常客’,接下來的6月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作品展就會在此上演。”
如果說,藝術院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基地,那像這樣的一種藝術介入的公共空間則算得上是針對全民普及的一塊土壤。
但作為首次嘗試的本次展覽,也暴露出了場地的臨時性、硬件落后和策展經驗不足等問題。事實上,有關藝術與時尚、商業的“聯姻”,記者曾在香港有過一次不錯的體驗。那是某地產開發商與香港市區重建局攜手推出的全球首個購物藝術館——名為“K11”,在這占地三十四萬平方尺的六層高建筑物里,可以說是讓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上個世紀的設想——“所有的商鋪都成為藝術館,所有的藝術館都成為商鋪”正在成為現實。
記者視角
介入公共空間的“開放”姿態
打破展覽場地的常規要求,置身于時尚消費的商業空間里,從而使得觀眾有意或是無意地進入到了一個與日常生活交集的藝術現場。
作為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從美術館來到了購物中心,觀者成為了參與者,策展人試圖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讓藝術自身更加切入對真實生活的感受和判斷,讓公眾得以脫離傳統認定標準,接受一種新的觀看和感受藝術的全新方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眼前這一與展廳相差無幾的展示陳列,并沒有更好地與公共空間產生直接的對話,讓作品在空間關系中多少顯得有點孤立了。筆者以為若能撕下“臨時藝術”這一標志,相信會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藝術實踐本身對“現實”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