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商品經濟有很密切的關系。古代以物易物,逐漸有些東西被當做硬通貨。最常用的東西就是玉,另外還有絲綢跟馬,“匹馬束絲”,獻哈達的禮儀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古老傳統。而馬一直很值錢,名貴的馬到現在都比人值錢,礦難一個人賠不了一匹賽馬的錢。烏龜也是值錢的東西,就和后來的金元寶差不多。
貝在當時貨幣之中最具有通貨性質。貝串起來叫做朋,王國維作過考證,朋指的是10個貝,“殷制五貝一系,二系一朋”。西周經文里常常可以看到買土地用了多少朋,說明朋是當時的硬通貨。
盡管中國自己的本土傳統欣賞玉器,但是古代文化有交流,中國人也愛上金銀。春秋戰國金銀器大量出現。紹興獅子山306號墓出土的■,年代為春秋戰國之交,是最早金容器之一。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也出土了金盞、金漏匕、金杯、金器蓋。銀具體什么時候出現還不清楚,但戰國時候已經有,現在的標本基本都是戰國中晚期的。銀容器相對更晚一點,但后來越來越多。
還出土過波斯風格的銀盒和銀盤。從器物學知識判斷,這種風格不是中國的,中國沒有這種器型。我們覺得器型風格是波斯的,如果是中國制造的話,那就是模仿波斯風格制造的。除去寶物外,銀器很多用來放化妝品、藥丸。
世界上最早的錢幣是土耳其的呂底亞金幣,圖案是獅子在吃牛。后來波斯帝國君主大流士統一貨幣,波斯金幣上不再是獅子吃牛,而是戰士拿著長矛弓箭。
西方喜歡金幣,中國古代貨幣的布幣、刀幣,都是模仿工具的形象,流行一段后不流行。西周流行貝幣,材質有銅有金。代替貝幣的是圜錢,可以被串起來,中間有個方孔,有鑄字,早期是鑄地,晚期是年號。中國貨幣有文字沒圖像,西方貨幣有圖像沒文字,也沒有窟窿。東西方的印章也一樣。中國近現代受到西方影響,貨幣也西化,西方貨幣都用國王頭像,中國也就有“袁大頭”、“孫大頭”。
人民幣還是很有特色的,共有五套。一到三套是“文革”以前,通過票面可以看到新中國熱衷的是飛機輪船火車汽車拖拉機,主題是工農業建設,還有民族大團結,都是工農兵形象。有人說上面應該印主席像,被毛澤東斷然拒絕。再下面就是領袖幣。錢是有時代特征的。第四套在“文革”以后發行,很反映當時的思想,100元上印了四大領袖,但不是按照主席臺排座,把周印在劉前面,是“四五”以后的時代特征。到了第五套變成主席像,真正與外國接軌,他們不是國王就是總統。
唯一例外的是,2007年的時候英國在20英鎊上印了亞當·斯密。亞當·斯密是經濟學家,提出國富論,最著名的說法就是“看不見的手”,在這個時代最像上帝的就是錢。2007年,全世界自由主義高歌入云,沒有凱恩斯,只有亞當·斯密。但2008年金融危機,亞當·斯密這個無冕之王作為時代印記留在英鎊上。
人民幣上有4種文字,加上拼音共5種。強調民族團結、“五族共和”,這個傳統其實是從民國時候來的。民國初期的國旗都是五色旗代表,漢滿蒙藏回。
其實早在元朝蒙族就有這樣的考慮,建立世界性帝國要有全球化考慮,刻6種文字,多一種西夏文。清朝滿族入關后,聯合蒙族藏族回族,統治漢族。最典型的就是承德避暑山莊的麗正門的五體門額。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由許荻曄根據作者國博講座整理而成。(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