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葉電影傳入中國,我國的電影連環畫隨后誕生。在當時電影不是人人說看就能看的,所以電影連環畫是那個時期最好的替代品。那時的版本上有的叫“電影圖說”,有的叫“連環影畫”或“電影小書”,其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解放后新中國電影事業邁入了一個新階段,電影的質量、數量都空前提高。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電影連環畫的編輯出版,使許多優秀影片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作為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文化、傳播歷史、增長知識和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一種最好途徑。從此,它又多了個俗稱——電影小人書。
當年許多人經濟困難只能租看電影連環畫
電影連環畫一般分為48開、60開、64開三種規格,個別還有16開、24開等品種、作為連環畫大家族中的一員,它具有圖文并茂、雅俗共賞的特點,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同于繪畫版連環畫之處,在于畫面非畫家手繪而用電影膠片翻拍而成。如果說連環畫是文學與美術的結合,那么電影連環畫則是文學與攝影的結合。
中國和世界的電影,都是從20世紀20年代才成熟起來的。從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出版中國第一本電影連環畫《閻瑞生謀害英蓮案全圖》起,它走過了90多個年頭。電影連環畫是隨著電影業的不斷紅火而誕生的,五六十年代是它的鼎盛時期。那時的作品在選材上均是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精品,如1938年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潘金蓮》,1948年永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清宮秘史》,1957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及中國電影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我們村里的年輕人》,1964年出版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和《冰山上的來客》等。
當年許多人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就只能到小人書攤上花費很少的錢去租看電影連環畫過癮。當年的許多電影明星如趙丹、白楊、王曉棠和祝希娟等,大家就是在電影連環畫里認識他們的。后在“文革”中這類電影版連環畫大都被當作“毒草”付之一炬。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劫后余生的電影連環畫漸漸被一些懷舊的人們所喜愛。從電影連環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發展的面貌。
電影連環畫存世量稀少身價倍增
電影連環畫包含了三大價值: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和經濟價值。電影連環畫高度精煉的文字取自電影劇本的精華,而畫面則是對影片每個鏡頭的精挑細選,使之能圖文契合,這些滲透著藝術家們心血和智慧的優秀電影都是傳世經典的作品,將它們忠實地移植成電影連環畫,可以說是收藏經典;一本電影連環畫就如同電影一樣,表現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也是一段人生經歷或人物命運的寫照,直接反映或折射出風運動向、社會變革,具有難得的史料性,可供人們研究其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電影連環畫具有保值的功效,而且還能增值,這種現象促成人們的關注與參與。
長期以來,電影連環畫少有新作出版,而大量的舊書被毀棄,存世量日漸稀少,不少作品已成為絕版。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種通俗讀物的退隱,它的珍貴反倒日漸顯露出來。現今連藏市場的火爆,使得其身價倍漲,受到收藏者的青睞,由過往的“地攤貨”變成了“香餑餑”。
連環畫收藏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此后持續升溫,一直成為收藏領域的“黑馬”。而電影連環畫能在近幾年來的收藏品市場上嶄露頭角,中央電視臺原《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功不可沒。隨著崔永元在節目里披露了收藏電影連環畫的消息后,其一改往日鮮有人問津的窘迫局面,收藏它的人數不斷增加。物以稀為貴,如今社會上的人們都知道連環畫值錢了。隨著連藏熱的不斷升溫,加之媒體的宣傳,特別是電影連環畫自身前兩種價值的顯現已被世人認同和重視,因而電影連環畫升值已是不爭的事實。電影連環畫,特別是老電影、獲獎電影、大明星所拍電影的連環畫越來越走俏,許多城市的舊書市場上,一些電影連環畫已開出昂貴的高價。有價無書的現象屢見不鮮。電影版甚至超過繪畫版,更受到藏家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