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對鼓浪嶼都很關注,都希望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綜合整治要更加注重鼓浪嶼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傳播,把鼓浪嶼的美展現出來,力度要更大,成效要更明顯,要建立起長效機制,要讓居民和游客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居民和游客滿意。——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
古榕覆蓋下的老別墅,外墻爬出藤蔓,地上長出青苔,木地板踩上去,嘎吱嘎吱的聲響。這是上海一位教授記憶中的鼓浪嶼老別墅。
在他眼里,世界各地都有老別墅,而鼓浪嶼的老別墅,卻有別于任何一個地方,有著獨一無二的人文神韻。“走進鼓浪嶼,卻不知老別墅的傳奇,那依然是個盲者。”
再走鼓浪嶼,滿眼不倫不類的家庭旅館,直接壞了老別墅的風華,讓這位教授幾聲嘆息。他的觀點是,鼓浪嶼老別墅要仔細打磨出原本的歷史痕跡,不要輕易改造,每個細節要盡量重現。
連日來,本報推出“重塑人文社區共同締造美麗鼓浪嶼”系列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吞噬了鼓浪嶼人文神韻的家庭旅館,該如何整治?傳奇老別墅,要如何繼承保護?繼續請大家來說。
鼓浪嶼永遠的老別墅
老別墅是再不可多得的老祖宗遺產
詹鄞鑫(上海華東師大教授、博導)
在鼓浪嶼看老別墅,與在廬山、上海看到的老別墅是不一樣的,感覺也不一樣。
廬山的老別墅,名人多,因為山上每一幢老房子里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它,才會知道,廬山為什么會成為今天的廬山;上海灘的老別墅,透出的是國際商貿的大氣,有種紙醉金迷的感覺。
鼓浪嶼與青島,倒有些相似,老別墅的周圍都被海浪包圍,又多了幾分浪漫和神秘感。但鼓浪嶼的老別墅,又有別于青島,有別于任何一個地方,它有著獨一無二的人文。
我以為,鼓浪嶼的老別墅,是一份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是廈門開發、開埠的見證。只要有到廈門,我就會去鼓浪嶼,看那些老別墅。
現在的老別墅,很多被當做家庭旅館。再次走進鼓浪嶼,發現曾經的老別墅面目全非了,失去了原先的風味,失去了“老”的味道。沒有文化,就沒有意思了,我不會去那里住。一些喜歡老建筑的文藝工作者,或真真假假的小資們,把老別墅當做住居或畫室或工作室,小心地呵護“老東西”,隱于斗室,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一做了旅館,熙熙攘攘,商業氣息濃了,文化味就淡了。
如果你對老別墅了解不夠,對鼓浪嶼的真諦就還遠遠未知,依然還是個盲者。
我想,僅對一些有故事的老別墅、名宅保護起來是不夠的,要形成一個別墅的群體,別墅外觀不能輕易改變。對于因長期空置已殘破不堪的老房子,裝修時盡量保留原先的風貌。
修舊如舊是一方面,要整體透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貌和生活印跡,就需要有一些文化人去仔細打磨,不要輕易大改造。這些老建筑,歷經歲月風雨的摧殘,依然堅挺,內部構造堅固合理,房頂很高,門窗也很有特色,每一個細節,都盡量重現,這是再不可多得的老祖宗遺產。
老別墅需要源頭上的保護
何丙仲(鼓浪嶼申遺顧問、老鼓浪嶼人)
說起鼓浪嶼上的老別墅,我確實感想很多。開發家庭旅館,本來是件好事,但近兩年遍地開花,如雨后春筍般,但管理力度又跟不上,有的保護得還不錯,可以遵守規則保護老建筑,但更多的是利益驅動。
游客看照片不錯,但住進去卻和普通酒店差不多。
我曾經在荷蘭萊登大學做訪問學者,當地情形和鼓浪嶼有點像,老建筑做家庭旅館,但保護與開發互不干擾,模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