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離奇飆升
“戰國紅”是寶玉石界近年產生的一個新名詞。目前,市場中所謂的“戰國紅”,不是瑪瑙分類的科學名稱,也不是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紅瑪瑙,而是一種紅縞瑪瑙,產自遼寧省阜新和朝陽交界的地區,主要礦石出自北票的一座小山中。因其顏色、紋路同戰國時期出土的紅縞瑪瑙相似,所以被稱為“戰國紅”,也稱“北紅”,與云南保山的“南紅”相對應。
“戰國紅”的摩氏硬度在6.5左右,不透明,質地脆,石皮厚,雕刻難度大,出材率低,因此市場中所見到的“戰國紅”多為手鐲、手鏈或較小雕件、半原石作品或原石,極少見到中大型瑪瑙作品。這類瑪瑙的顏色有紅、黃、白之分,以紅縞多見。優質“戰國紅”紅色純正厚重,黃色凝重溫潤,而紅縞和黃縞集于一石者甚為珍貴,價格一般較高。
近兩年,在收藏市場中,“戰國紅”價格一路飆升,從2009年到現在,無論從毛料還是成品的價格來看都大約翻了10倍,并且還在一路看漲,成色較好的“戰國紅”動輒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廣東省金銀飾品檢測中心主任楊燕曾經到遼寧朝陽等地的市場做過調查,她發現以前經營此類瑪瑙的檔口不過零星幾家,而現在批發市場已經頗具規模了;優質的“戰國紅”手鐲可以賣到一萬元至數萬元不等。不少商家表示,由于國內和田玉、翡翠等玉石價格居高不下,而“戰國紅”因為顏色絢麗,且產量不大,市場認知度也較低,因此潛藏著很大的升值空間。
“戰國紅”之名實為炒作噱頭
中國使用瑪瑙的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早期的三門峽虢國墓葬就發現了瑪瑙珠與玉璜、玉鉞一同隨葬的情況,而紅色瑪瑙更是得到達官貴族的垂青,古人稱其為“赤玉”。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博士王春云說,清代對紅瑪瑙的偏愛幾乎達到了頂峰,不少制作、收藏瑪瑙的人認為如果碰不到紅色的好料,就是一大憾事;而山東省寶玉石測試研究中心主任李津也告訴記者,中國一直以來都有以紅為貴的審美傳統,一般出土紅瑪瑙的墓葬也是級別較高的貴族墓地;同時紅色在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一直深受大家喜歡。
王春云認為,正是由于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有對瑪瑙的收藏偏好,以及以紅為貴的審美特點,所以“戰國紅”價格近兩年的暴漲,很大程度源于商家利用這類瑪瑙紅得扎眼的特性,有意炒作出了“戰國紅”這一名稱概念。其實,在此之前,它只是一種紅得較有特點的普通瑪瑙,但將此類瑪瑙與戰國時期出土的瑪瑙相提并論后,無形中增加了這類瑪瑙的歷史文化感,“商家會抓住買家的心理,選取一個相對稀少的、有特點的品種進行包裝炒作,比如像之前的‘黃龍玉’,這種石頭實際上不罕見,量也大,幾乎任何一條大江大河都有,但取了這個名字之后竟一飛沖天。”
楊燕在當地市場調查時了解到,“戰國紅”這一名稱是遼寧當地人所取,他們認為這類瑪瑙和戰國時期出土的紅色瑪瑙相似,所以將此名叫響開來,“其實,我們在文獻資料中并未發現這類瑪瑙的使用、流傳記錄,這個名字應該是他們炒作的一個噱頭。”她認為,除了擁有一個搶眼的名字外,“戰國紅”本身和之前的“南紅”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有些區別的地方在于‘南紅’比較有通透感,而‘戰國紅’會出現紅黃相間的個例。”
瑪瑙很難有長遠的升值空間
楊燕告訴記者,“戰國紅”價格的飆升和近兩年來高檔寶玉石價位的可望而不可即有很大的關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高檔的和田玉、翡翠價位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這讓不少財力有限的藏家望而興嘆,所以中低檔的寶玉石品種開始有了一定的市場空間。“其實以前在廣東市場幾乎沒有見到‘戰國紅’這類瑪瑙,但是現在也開始陸續進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從‘黃龍玉’開始,接著‘南紅’、‘戰國紅’價格的上漲,都說明了中低檔寶石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和收藏人群。但不得不說,從全國范圍來看,‘戰國紅’還是一個小范圍的品種,市場流通并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