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在沒有大舞臺之前也只是地方的家族戲,有了專場舞臺之后,華陰老腔不僅紅遍全國還解決了傳承難題。”9月25日,陜西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在審議《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的議案時,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舞臺和展示場所。
“名錄式”保護 保障非遺經費
陜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財力投入作為保障。目前,陜西省10個市中只有5個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于缺乏正常保護經費,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不少珍貴的非物質任何遺產得不到及時搶救保護。
為使陜西豐富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傳承,省文化廳起草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名錄式”保護,即縣級以上政府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予以公布,實行動態管理。對列入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依情形實施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等。
及時傳承需場所 也需與時俱進
“除了保護,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舞臺和場所也是應該細化的內容。”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王勇在審議條例時提出,場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極為重要,“華陰老腔在沒有大舞臺之前也只是地方家族戲,之后上了白鹿原話劇,現在又有了表演專場,傳承問題也在逐漸解決。”
王勇說,政府不僅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場所,也要為傳統藝術表演者提供相對穩定的工資收入,讓他們能生活,能繼續傳承下去。
他還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的基礎上必須適應時代,要激發年輕人的興趣,與時俱進,“如果你把幾千年的東西原原本本的搬到現在,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誰會去看?”
秦腔、華陰老腔等表演項目能夠通過舞臺展示,那陜西泥塑、民間剪紙又該怎么傳承?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徐蔚葳建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比較好的載體是博物館,“條例應該鼓勵民間各類博物館的建設,政府給出一定的支持。”
建議對非遺進行“保護性生產”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雜技,傳統醫藥、立法等。
然而,各個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前景差異性很大。“像書法、舞蹈、美術,大家學的很多,基本不屬于需要搶救性保護的類別。”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孟建國建議,條例應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指導。
“生產是最好的保護。” 孟建國說,能夠進行商業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有人學,這就不存在傳承問題,“例如華陰皮影,這幾年開發的很好,甚至成了陜西對外的禮物,對這類項目就該鼓勵生產。”
“另外一些老藝人的老技藝,沒有什么商業開發的價值,社會上沒有人管,這就需要政府重視起來。” 孟建國稱,他希望條例更加注意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