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誰收藏了圓明園》中清楚列舉的5個國家,劉陽表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曾經的英國老牌殖民地國家中,也應該收藏有圓明園文物。以印度為例,由于當年率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英國公使額爾金命喪于此,因此印度可能也有數量不少的圓明園珍寶。
據劉陽統計,若去掉英法兩國以及它們歷史上的主要殖民地,流失到其它各國的圓明園文物數量估計只占流失總量的20%左右,并以美國為主要流失地。
劉陽已經開始攢錢,為親赴印度考察圓明園文物做準備,同時,《誰收藏了圓明園》第二冊也開啟了籌劃工作。劉陽說,第二冊書中,他將主要介紹海外圓明園文物的流失現狀,特別是要著重介紹海外私人收藏下的圓明園文物。對此,劉陽最樂觀的估計也要花費5年時間。
“這已經是根據我現有資源所做的最快打算了。”他說。
搜集信息獲臺灣同胞幫助
“做這行的研究,單打獨斗當然不行。”10年來,劉陽與國內外大小拍賣行都建立了聯系。每逢拍賣會,劉陽總能迅速獲得拍賣會上的文物名錄,然后發現是否有圓明園文物位列其中。
在劉陽身后,支持者之一就是中國臺灣著名收藏家王定干。2007年,圓明園馬首銅像拍賣風波時,劉陽結識了王定干,后者將他介紹給其他數位臺灣收藏家。逐漸地,在海外的臺灣收藏家成為劉陽搜集圓明園文物信息的重要消息提供者。
“有一次,蘇富比拍賣行在北京預展的文物中沒有圓明園文物,卻在臺灣的預展中展出了相關文物。當天,臺灣朋友就打電話告訴我了這一消息。”劉陽笑著說。
近年來,臺灣人已是除歐洲人外、最大的圓明園文物收藏群體。他們多以四五十歲的臺灣商人為主,充滿了愛國熱情,以收藏、發現圓明園文物為榮。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規定,國家文物局明確反對拍賣圓明園文物的行為,不承認對被劫掠文物的非法占有,并將依照相關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追索歷史上被盜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加上最近幾年由圓明園獸首拍賣風波引燃的民族情緒的高漲,劉陽發現,近一年來,拍賣行似乎達成了默契,在大陸拍賣的文物名錄中不再明確標注來自“圓明園”。這令劉陽的研究查找工作增加了困難,也令海外的臺灣收藏者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維持現狀最好”
但并不是每一位海外私人收藏家都愿意主動向劉陽透露有關圓明園文物的情況。
在劉陽的印象里,英國人重視家族歷史、家族榮譽,往往對先人曾經入侵中國并掠奪圓明園文物的事實有所顧忌,輕易不愿說出口。而在法國,不少侵略者后代擔心,中國會得知自己收藏圓明園文物后直接拿走文物,造成他們個人的慘重損失。因此,能配合劉陽工作和研究的英法個人收藏家少之又少。
“不過,隨著圓明園文物在拍賣市場上總能博得高價,也開始有一些收藏者通過拍賣行或者買辦聯系我。”劉陽說。日前,已經有一位法國人主動找到了劉陽,告訴他愿意提供大部分法國軍官后裔的聯系方式,幫助劉陽尋找國外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信息。
而劉陽個人對至少摸清法國的私人收藏現狀很有信心。據他了解,法國主要有兩家文物鑒定中心,所有在法國拍賣市場流通的圓明園文物,都需要得到這兩家鑒定中心的認可。“因此,掌握了這兩家的信息就相當于了解了所有在法國的圓明園文物信息。”
但即便如此,劉陽始終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研究考察。他說,“維持現狀最好”,自己并不主張向各國追索圓明園文物。一是各國國情不同,圓明園文物流失的渠道和被收藏的方式不同,很多文物沒有機會追索回來;二是因為“文物已經經不起來回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