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是岐黃文化的薈萃之地,有同仁堂博物館、御生堂博物館、北京中醫藥大學博物館等等,然而這些博物館每年的觀眾流量加起來不超過10萬人次,影響力很小。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打開東方文化窗口的鑰匙,不論是讓世人了解中國文化,還是傳播中醫藥理念,建立文化地標式的中醫藥博物館,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首博、國博
不見中醫藥主題展覽
“首都博物館(微博)、國家博物館(微博)有關中醫藥的文物很多,但這些博物館并不開設中醫藥主題的展覽,好多中醫藥文物放在庫里束之高閣,這其實是文物資源的浪費。”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盧穎向記者表示。
盧穎向記者講述,9月14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科學嘉年華在奧林匹克公園舉行,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的展臺吸引了很多兒童,他們對中醫藥的謎語競猜是那么感興趣。 "豬八戒照鏡子"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二丑",中藥名叫"牽牛子"。"三八節的前一天"謎底是中藥"三七"。盡管小孩子猜不對謎語,但他們對中藥還是有濃厚的興趣。”
“第二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是北京市科協辦的,學校很支持我們面向社會做中醫藥文化推廣活動。我們還有一些品牌活動,例如每年5月份的全校中藥辨識大賽、博物館文化周等,還有藥食同源的展覽。公眾對中醫藥文化的展覽是有需求的,但是擁有豐富展品資源的首博、國博卻沒有中醫藥主題展覽。”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物館
文物數量少 門票收入微乎其微
“北京確實缺乏一個文化地標級別的中醫藥博物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物館在全國的中醫藥博物館來說是非常系統、專業的,但如果升級為文化地標級別的博物館,確實困難重重。”盧穎表示。
據了解,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亦稱“逸夫科學館”)創建于1990年,總建筑面積3160平方米,是一座現代化建筑。博物館分為中藥標本和中國醫學史兩部分,中藥標本展廳面積700平方米,中國醫學史展廳面積800平方米。“這個博物館是配合學生教學工作建設的。我們周六對外開放,每年有1.5萬人次參觀,培訓學生進行義務講解。”盧穎向記者表示。
展廳共有1000多件文物,每年的經營成本有10多萬元,文物來源是社會征集、民眾捐贈還有文物交易。“我們博物館的文物不多,我非常希望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展覽中,首博和國博能在中醫藥文物展品方面給予我們支援,讓更多的人更全面、透徹地了解中醫藥文化。”
“我們作為高校的博物館,管理人員文化素質還是很高的,兩個博士、兩個碩士、兩個本科,但我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評價系統,我們的考核和高校老師不一樣,和文博系統也不一樣,這多少影響博物館管理人員的積極性。”盧穎顯得很無奈,“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應該建制,參與規范的職稱系統評定。教育部對高校博物館的建設管理應制定相應的條例。”
談到博物館運營,盧穎表示,“目前博物館門票是10元,學生5元。”高校的博物館大多是不能獨立運營的,“我們不是獨立的法人單位,沒有經營權,博物館做展覽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出錢,除了門票沒有其他收入,門票收入也是微乎其微。北京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在校園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了,如果建在校園外邊,那參觀的人就多了。”
民營博物館
地租昂貴自負盈虧難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是北京首家民辦中醫藥博物館,位于昌平區北七家鎮王府公寓院內,2003年對外開放。“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是第一批被審批通過的民營博物館,和觀復博物館(微博)是同一年,在2002年通過北京市文物局(微博)審批,在民政局登記注冊。”御生堂博物館館長柏楊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