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文物陳列分為七部分:清代御生堂老藥鋪、歷代藥王醫圣造像、歷代中醫中藥用具、古代中草藥標本、古代中草藥包裝、歷代醫藥書籍報刊、近代醫方醫案資料。
此外,御生堂還同時展出1萬余件中國古代陶瓷玩具和2000余幅中國歷代老廣告。
“它承載著御生堂老藥鋪近400年的歷史,創立之初一直著重于整理御生堂老字號自己的歷史資料,但上萬件的藏品占地7000多平方米,一年的運營成本上百萬元,每年客流量是上萬人次,60%是游客和有組織的業內人士,還有40%是全國各地的機構來參觀,門票20元。”柏楊介紹。
“我們博物館在進行商業經營,有藏品出書,拍電視片,和各地的博物館聯合做主題展覽,在中華世紀壇和外省合作辦聯展,以這些方法來進行運營,增加收入。”
御生堂博物館分館建于奧體中心,有上千件藏品,“有好多老外來體驗正宗中醫,這里每年有4萬-5萬人次的客流量。我們這里也是醫療機構,有的名老中醫來這里坐診。”柏楊表示,來御生堂博物館參觀的有歐洲客人,還有國內的專業人士,中學生會來這里進行文化互動活動。記者在御生堂博物館分館里看到有幾個老外在咨詢中醫診療。
“中醫藥博物館承載著向民眾傳播中醫藥養生理念的功能,博物館可以說是中藥產業的源頭,它和醫療、養生結合很緊密。瑞士理療按摩、泰式按摩價格那么貴,我們中醫養生產業的空間很大。我們有這么多藏品,也想把博物館做成文化地標,但是地租太貴,如果政府給予扶持,像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那樣免費提供地產20年,幫助其正常運營后政府可以再收取地租,這樣做良性運營的博物館就指日可待了。”柏楊表示。
國營博物館
有限制開放未充分體現展覽功能
同仁堂博物館在2007年被當時的崇文區教委授予市里第一個“青少年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稱號。博物館把同仁堂的發展史、部分中醫藥發展史展現給觀眾,當年清朝皇帝如何打假藥、同仁堂作為御藥如何進入皇宮、如何經歷戰亂而重新振興等等非常詳盡,不僅展現了同仁堂的發展史,更展現了半部中國醫藥的發展史。
同仁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同仁堂博物館承擔著職工學習教育基地、對外宣傳基地和學生學習中醫藥教育文化基地的功能。有北京大學(微博)、清華大學、中醫藥大學等地的學生來參觀,還有不少小學生組織參觀。“我們這里服務人員少,有限制地開放,不接待旅游團,持單位介紹信可以參觀。”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
“現在的博物館地方小,有的藏品放不下,外邊也不方便停車,不能對所有公眾開放。”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陸建國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國內中醫藥行業著名中醫研究院的中國醫史博物館目前不對外開放。
“上海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博物館不一樣,上海的中醫藥大學博物館是國家3A級景區,有一定的商業經營權,在一些活動中可以賣香囊等中醫藥衍生品紀念品。”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盧穎表示。
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導、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長吳鴻洲說:“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現在每年的海內外觀眾能達到5萬次人以上,可以說,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已經走出大學校門,與社會資源接軌。”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建筑面積6400多平方米,由醫史博物館、中藥標本館和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史陳列館三部分組成。其中,醫史博物館創辦于1938年7月,館藏自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中醫藥珍貴文物1.4萬余件,是我國建立時間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中醫藥史專業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至石器時代,下到近現代,盡顯岐黃千年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