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青花太師少保嫁妝瓶
女子出嫁時,娘家陪送嫁妝,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的婚嫁習俗。“嫁妝瓶”就曾經是非常流行的嫁妝之一,佐證了舊時婚俗。
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培訓中心教授、長春古玩藝術品商會鑒定專家王成武介紹,現在,收藏界普遍認為,陪“嫁妝瓶”習俗最早始于清嘉慶年間,清晚期至民國盛行。通常的情況下,一對“嫁妝瓶”放置在大紅柜上面的插屏兩側。“嫁妝瓶”既是陳列品,也是一件實用品——插雞毛撣。所以“嫁妝瓶”又叫做撣瓶。他小的時候就見過家中大紅柜上擺放一對母親的“嫁妝瓶”。東北人家的“嫁妝瓶”絕大多數由景德鎮民窯燒制。
“嫁妝瓶”器型碩大、敦厚、穩重。最大的高有60多厘米,小的有20多厘米,而60厘米至40厘米的居多。配耳多為雙獅耳、帶狀耳、龍耳、鳳耳、獸首銜環耳等。“嫁妝瓶”的釉彩主要有:白地青花、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青花加紫、粉彩和粉彩堆塑等。其做工講究,畫面精美,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嫁妝瓶”繪畫反映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多數寓意吉祥,提倡倫理道德,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現形式世俗化和平民化。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水風景、動物文飾、花鳥文飾、仕女兒童、吉祥圖案等。到清末民國初期,大瓶的背面,還有行草詩文。如,有的繪“孟母擇鄰圖”、“三國人物”、 “松鶴延年”等。
近年來,“嫁妝瓶”的文化、藝術價值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熱衷收藏欣賞;“嫁妝瓶”的裝飾性正在回歸,成為一些家居的陳列品。因此,原被視為大路貨的“嫁妝瓶”的價格不斷攀升。
長春華聯古玩城“宏寶齋”經理孫兆宏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一些古玩商下鄉以一二百元一對低價收購,再賣給城市收藏者。但是,近年來在農村已經不多見,越來越難收購了。多數有“嫁妝瓶”的人家自己保存,不想賣了,即使想賣也要很高的價格。如今在古玩市場,一對清代“嫁妝瓶”精品,價格在兩萬元以上,非常珍貴的達二十萬元。
因“嫁妝瓶”價格高漲,仿品越來越多,已占相當大的比例。(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