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吉祥的目的,經常變更年號,以為自新更始。許多帝王遇有改元變號寸都要鑄造以本年號冠名的錢幣。北宋 時期的各朝皇帝不但年號變更頻頻,且幾乎是每改元一次必鑄新的年號錢,最多的改年號竟達九次。有時改年號后,再按年號去鑄造新錢時卻發生了技術上的問題,最后由皇帝定奪:不鑄本年號的年號錢,而是鑄其他相關名稱的錢幣,這就叫“非年號錢”。
年號錢
北宋仁宗時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年號曰“寶元”,如果鑄年號錢就應該是“寶元元寶”或“寶元通寶”。在一枚錢上出現了兩個“寶”字甚或兩個“元”字,讀起來很拗口,非常不便。仁宗便召學士議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有人提議叫“豐濟元寶”。皇帝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眾愛卿,我提議就叫“皇宋通寶吧。”學士們齊聲稱贊。于是便以“皇宋通寶”為錢名而鑄造貨幣。錢文分篆、隸兩種書體,鑄造量 也很大,直到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仍在鑄造,遺留至今也較多。
后來宋代的幾位皇帝均效法仁宗,因年號里有“寶”字而不鑄年號錢。如南宋理宗時的“寶慶”年號鑄“大宋元寶”,“寶佑年號鑄“皇宋元寶”等等。(華夏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