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的建立似乎更能說明,其與帝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北宋徽宗皇帝在位時,主要精力放在搜集天下各種奇珍異寶上,并在蘇州、杭州等地設置造作局,集中江南地區各種能工巧匠幾千人,為其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以及名貴織繡品,同時還命各地民間瓷窯,為宮廷燒制精美瓷器。然而宮廷中無度的需要,是土供無法滿足的,北宋政權于是建立起自己的生產體系,北宋官窯應運而生。
南宋文人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和葉置的《坦齋筆衡》中均有如下記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北宋官窯自建立之日起其性質就被確定,它由官府出資提供燒造地點,是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其經營管理完全遵照官府命令行事,它是隸屬于政府行政機構的一個部門。正因為官窯的這種特殊性質,所以在生產管理上非常嚴格,其產品均以博得帝王賞識為唯一目的。然而當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克汴京后,高宗南渡至臨安建立南宋政權后,北宋官窯隨之滅亡。
南宋政權延續北宋體制,在京城鳳凰山麓下繼續建立起屬于官府的窯場,專門燒制供應朝廷使用的瓷器?!短过S筆衡》中記:“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舊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瓷,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由此可見,修內司窯是南宋政權建立的第一座官窯。修內司本是官署之名,隸屬將作監,北宋始置,據《宋史·職官志》載:將作監“所隸官署十”首列修內司“掌宮城太廟繕修之事”,第六是“窯務”。由于南宋初期戰事頻繁,官署載并之事多有發生,此時修內司除負責修繕之事外,還兼管窯務制造瓷器。南宋政權先行建立的這座修內司官窯,主要燒造一些供給宮廷使用的日常用瓷,當皇室在烏龜山下,設立郊壇舉行祭奠儀式時,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稱“郊壇官窯”。古時祭天曰“郊”,故稱“郊壇”。文獻上曾記載南宋初年,皇室曾舉辦過三此規模巨大的祭奠活動,如《宋史·高宗本記》中記:“(紹興十三年)三月己亥,造鹵簿儀仗,乙巳,建社稷壇,丙午筑圓壇”。南宋政權渡江之后,由于財力、物力的限制,國家祭奠之時所需之器無不舍棄昂貴的銅器、金銀器、玉器等,轉而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坦下官窯就是為舉辦這幾次重大祭奠,而專門燒制祭奠所需瓷器的窯場。如此看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雖然燒造地點不同,燒造時代不同,但它們的性質卻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