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寶之謎
齊東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唐時期考古、歷史、文物、美術教學與研究。
解密何家村
25
邠王李守禮家藏說、貴族家說、道家說、作坊說、錢幣收藏家說等,盡管各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如果將各種說法所列舉的部分實例證據放到全部遺物中整體考察,或者納入唐代的社會事態中,都難圓其說。而且這些不同的說法不能互相兼容,無法整合。如果是道教遺物就很難說是貴族家藏,如果是貴族家藏就不可能是作坊的……相互抵觸,至少其中有的說法必有失誤。根據部分遺物進行推測,難免使其流于附會,得出的結論隱含著很大的風險。不能先認定了遺跡的性質,立下一個標桿,然后挑選各種材料構建自己根據,這樣雖然可以找到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一個論點,但從全部總和及其聯系中去看,則整個遺寶的性質就會陷入窘境,矛盾重重無法理清。
不過這些有趣的想象推理,反映了人們對何家村遺寶認識的漸步深化,也是必要的探索積累鋪墊,似應看做是研究過程中階段性成果。不過,有時精彩的錯誤比平庸的正確給人帶來的啟發更大。接下來要思考的是,不能滿足于懷疑、否定各種說法,還要找出更合理的解釋,用一個句號取代許多問號。
面對一個難以捕捉的事實,要用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進行探究,這樣也許會將人們帶到一個新的情景之中。何家村遺寶的時代上起春秋,下到唐朝,時代跨度達千余年。遺寶的來源東起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幅員數千公里。如此復雜的器物種類和聚集在一起,擁有者絕非一般。無論誰是擁有者,為什么要埋藏看來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考古學中的所謂窖藏遺跡,與建筑、墓葬等不同,通常是指人們有意識的埋藏。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突發事件而為,何家村遺寶是不是這樣呢?
遺寶的所有器物都放在兩個陶甕和一個銀罐中,挖坑埋藏。遺寶偶然發現后,考古人員對周圍進行了調查、勘探,結果表明兩甕一罐距現代地表不到1米深,周圍沒有修飾,即沒有與其他現象共存,是一個單獨遺跡,顯然是慌亂之中埋藏的。還有更清楚的跡象證明埋藏時的緊急,如用于裝物的銀罐造型很普通,有蓋、帶提梁,沒有紋樣。不過這件銀罐稍大,器高26.1厘米,口徑16.9厘米,腹徑60厘米,充當了盛裝其他寶物的容器。值得注意的是,銀罐上有奇特的痕跡:口沿有一內凹變形,器皿上也有3個凹陷。這些凹陷都不是使用損壞的痕跡,而是人為砸擊形成的,應該是銀罐臨時被選用盛裝其他珍寶,裝滿后蓋上蓋子,然后故意在口部用利器砸擊,使之內凹變形,從而使器皿與銀罐緊密扣合在一起難以打開。
這一跡象給人們這樣的提示:因突發事件來臨,人們把珍寶裝在銀罐中,為了使攜帶時不至于灑落,不惜砸擊器蓋使之變形扣合得更緊密。如此看來,即便未必是要埋藏,也是要攜帶,是有計劃、有準備的裝載寶物。(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