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鑒寶節目連番上演造假鬧劇之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日前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范和管理”連出多道限令。網友難得一邊倒地持支持態度:“鑒寶節目早該管管了! ”
限假貨西周的少上周的多
限令1:節目中出現的用于鑒定的文物必須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須是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
短短幾分鐘, “專家”繞著藏品走一圈,掂掂瞧瞧,便能做出真假判定;在觀眾和藏友的驚呼聲中,主持人一錘擊碎贗品……這是電視上鑒寶類節目經常出現的場景,情節之緊湊起伏堪比戲??;而近期鑒寶節目屢被曝光的不可信及背后貓膩,更讓觀眾忍不住大呼:“這哪兒是國寶,這分明就是個淘寶!” “這哪兒是西周的,這分明就是上周的! ”
去年有一則新聞令文物界蒙羞——5位國內頂級文物專家隔著玻璃將一件“金縷玉衣”估價24億元,“玉衣”主人以此騙取銀行貸款6億元,東窗事發才被踢爆這一“天價寶物”竟是其自制,而專家們集體“走眼”則是因為收了幾十萬元鑒定費……其實,類似放衛星般的估價數字游戲經常在電視鑒寶節目中發生: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嘉賓甲作價30萬元,嘉賓乙估值200萬元,而最終專家給出500萬元。伴隨一組組天文數字,觀眾難掩躁動,收視率節節攀升。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電視上的鑒寶類節目越來越多,央視的 《鑒寶》(已停播)、《尋寶》、《一錘定音》,北京衛視(微博)的《收藏秀》,廣西衛視的《收藏馬未都》……據不完全統計,各頻道的鑒寶類欄目現有20檔,在最高峰時曾有50多檔。節目密度如此之高,哪有那么多“寶貝”拿來鑒定?
限專家鑒定的少吹水的多
限令2:文博工作者不收藏、買賣文物,不違規占用文物及資料,不以職業身份牟取私利。
經過鑒寶名家評估、花387萬元買的一只宋代汝窯碗竟然是贗品!去年,北京劉先生起訴鑒寶名家、央視《尋寶》節目鑒寶嘉賓毛曉滬,稱毛曉滬的鑒定造假使他上當,要求返還387萬元貨款及損失209萬元。毛曉滬事后召開發布會澄清,否認認識劉先生及仿制售賣該物件。事件至今雖無定論,但對鑒寶節目專家的質疑聲已日漸高漲。
比起身份更讓觀眾懷疑的是專家鑒寶的方式:“專家”們無需對文物仔細觀摩、對照標本、查找資料,只需瞄兩眼、摸一摸,便能神速判斷此物是該砸還是該捧。
限演員獻寶的少耍寶的多
限令3: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不得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在節目中由演員扮演“持寶人”。
時下鑒寶節目的娛樂性絲毫不比相親、職場節目差:每個帶著寶物來的人,都有“一段古”,吹得比《盜墓筆記》還精彩;每一個主持人都絕對伶牙俐齒,善于面紅耳赤地引導觀眾的情緒;面對“贗品”,在“砸它!該砸! ”的起哄聲中,主持人執紫金錘奮力一擊,藏品化身碎片,現場掌聲雷動。
沒有寶物的歷史故事也不要緊,把寶物的現代情緣說說也行。不久前,在河南衛視《華豫之門》節目中,一個美女帶著一件金鑲玉的翡翠觀音找專家鑒定。主持人問她哪兒來的,美女說:“干爹送的。 ”主持人問,“你干爹做什么的? ”美女說:“房地產公司老板。 ”主持人又問:“那你做什么的? ”美女說:“我什么都不做。 ”專家鑒定最后說,所謂金鑲玉翡翠觀音只是件玻璃制造的地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