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藝術品盜竊案是當代電影的一大靈感來源,但是當面對藝術偵探的原型人物、FBI(美國聯邦調查局)藝術犯罪小組創始人羅伯特·惠特曼時,這位外形普通的中年人,會讓一切浪漫想象從半空中落到地面,詩意全無。
6月底,這位FBI前首席藝術犯罪探員攜其回憶錄《追緝國家寶藏》簡體中文版來到中國,講述了現實中的FBI臥底如何與竊賊、黑手黨交易周旋的經歷。
哪有什么“雅賊”
惠特曼說,他遇到的各色竊賊絕沒有好萊塢電影《偷天游戲》或《捉賊記》中塑造的“雅賊”那樣迷人。他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貪婪。而且,涉及藝術品的犯罪者,可能因為對錢財的貪婪而擁有更具殺傷力的武器,從而更危險。
有趣的是,他們雖然不懂藝術背后的意義,但他們知道藝術品有多值錢。2005年,惠特曼在丹麥哥本哈根用現金設局,追回了價值3500萬美金的倫勃朗唯一一幅銅版畫自畫像。這幅畫原本掛在瑞典國家博物館時,畫框背后四個螺絲釘的角度都很有講究。當他扮演買方代理人見到畫作時,竟發現畫框和背面的四個螺絲釘都沒被動過。“我問竊賊:‘你沒把這幅畫從畫框里取出來?’他回答我:‘當然沒有,這可是倫勃朗的畫!’”
越貴的藝術品越難銷贓
藝術品被盜后怎么辦?惠特曼介紹,在許多西方國家,你出售一件藝術品,必須確認它的所有權,如果這件藝術品最后被確認是贓物,那么買家就不能再擁有它,并會受到追訴。“確實會有一些偷來的藝術品進入拍賣行,只要這些東西出現在拍賣行的圖錄里,警察就會發現”。
聯合國制定了遏止古董劫掠活動的國際規章,但一個國家禁止的行為,在另一個國家可能是完全合法的。比如在日本,如果兩年之內沒有人追訴,那這件藝術品就真正屬于你了。
賣掉失竊藝術品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偷盜藝術品的難度。在黑市,竊取的藝術品通常只能賣到1/10的價錢,越出名越難賣。如蒙克的杰作《吶喊》遭竊之后,挪威的臥底警探與竊賊接頭洽購,結果以75萬美元成交。這幅作品的價值其實高達7500萬美元。
這也讓竊賊很焦慮。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竊賊越來越沉不住氣。所以在某些時刻,追緝藝術品犯罪像是在與竊賊比誰更“淡定”。
藝術品追緝也有自己的“時間窗口”。一旦追緝計劃暴露,那些名貴的失竊藝術品通常會再次銷聲匿跡很長時間。
內部人員最清楚安全漏洞
惠特曼稱,監守自盜在藝術品盜竊案中占到90%。
內部人員最清楚博物館的安全漏洞在哪里。驗票員、解說員、導游、主管、警衛、保管人、學者、董事或贊助人,甚至臨時員工、被雇傭來裝修的建筑工人、暑期實習生,都可能禁不住誘惑,利用職務之便,偷走藝術品或歷史文物。
藝術品盜竊犯通常不是慣犯,沒有其他犯罪的經驗。每個人行竊的理由都不一樣,但貪財、愛物及報復是最常見的動機,絕非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或對藝術品的占有欲。
“舉個例子,(美國)賓州歷史學會發現丟了不少藏品的1997年,距離他們上一次清點藏品,已經過去了三四十年。最終,作案對象確定為在基金會任職了近20年的職員,這位資深職員在8年時間里,每隔幾天盜走一件文物,每次只拿一件。直到找到被盜藝術品時,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偷了這么多,價值250萬美元,收藏贓物的藏家家里的層架和展示桌上擺滿了200件18、19世紀的珍貴文物”。(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