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燒包”是古玩行當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江湖們對那些自認“高手”、但鑒定水平有限卻自信滿滿想來“撿漏”的藏家的統稱。這樣的人很容易中了古玩行當“故弄玄虛”、“借刀宰人”的招數。
案例:江湖高手也被忽悠
年年打雁,今年卻被雁琢眼。對于從湖南來疆做生意多年的瓷器收藏家柯正生(化名)來說,今年不小心也當了一回棒槌,讓他有些哭笑不得:“雖然三十萬元的學費交得有點冤,但也只能怪自己修煉不夠。”
原來柯正生收藏瓷器十余年,在圈里有一定的名氣,并擔任一家國內專業網站的版主。上個月,柯正生去北京出差,受一位交流多年網友的邀約,去當地一位大藏家處喝茶交流。
“一進入工作室就被‘唬’住了。”柯正生說,那個藏家穿著儒雅的長袍接客,書架上擺放的都是價值不菲的“大開門”(行話,一眼看就是真的)瓷器,交流中更是引經據典、博古通今。“我當時就折服了,覺得能和這樣真正有修養的大藏家交流很幸運。”柯正生說。
最后,當那位大藏家說難得和藏友如此投緣、愿意割愛和他交流藏品時,柯正生當即決定花三十萬元拿了一件康熙官窯瓷器,比市場價便宜了五六萬元。“回來后仔細把玩發現是件高仿品,可能被調包了。”他趕緊打電話過去,結果是空號,托當地朋友去找,已是人去樓空。
相比外人的“故弄玄虛”,熟人間的“借刀宰人”,則讓生平僅買了一回古董的章松齡(化名)到現在聞之色變,連稱這不是一般人能玩得了的事。
原來章松齡所在的公司上市后,自己也身價倍增。讀MBA時,聽老師介紹說現在投資藝術品是企業家的流行趨勢,他心動了,于是托甘肅老家的親朋找些上檔次的藏品。
后來親朋告訴他說,親眼看到村民從墓葬里挖出來一些青銅器,他聞訊專程開車回到甘肅,花十八萬元買回來一堆青銅器的鍋碗瓢盆。
后來請晨報我家有寶俱樂部的專家鑒定時,專家直言不諱地說:“在古代,青銅器都是禮器之類,檔次非常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從墓葬里挖出來的東西。這些實用器都是上周埋在地里的東西。”后來章松齡幾經協調才退回十萬元,從此不再碰觸古玩。
實際上,章松齡能追討回來部分損失已算幸運。“‘買假不退’在收藏界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所謂的‘三包’、‘售后’,在這里行不通。這很有點賭博的味道。”首府有多年經營歷史的古玩商李祥信表示,在古玩行當是靠眼力吃飯,賣家沒有告知古玩真偽的義務,因此買家如不能分辨出真偽,花高價買了假貨,在業界也是合乎行規的。
那么,為何這個行業仍能吸引眾多人“前赴后繼”,緣何古玩行當不能規范發展呢?
探析:市場管理有待完善
“首先是經濟力量的推動。”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藝術品鑒定中心主任、新疆收藏家協會會長岳峰說,這些年,文物藝術品升值的潛力很大,拍賣總額每年都以兩位數的比例上升,有些古董古玩過兩年再拍升值一倍,這種情況刺激有錢人涉足。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升值潛力巨大。前幾年晚清文物都不值錢,現如今民國貨成了主打產品,一些好東西‘沉底’后就不再露出來了。”岳峰認為,這和近年來媒體鑒寶類節目的普及也有很大關系。
新疆文物商店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物商店都是走村串戶或到各縣的文物代購點征集文物,那時到縣里一貼宣傳單,老百姓就會源源不斷地把各種文物送來,幾元或幾十元就能收到一些很不錯的藏品。現在這個渠道已不復存在,偶爾有人送來,往往是開出天價,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