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對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紅木市場采訪時發現,盡管我國《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已經正式實施近2年時間,但不少廠家和經銷商均未嚴格遵守這一標準,導致行業投資收藏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記者采訪時發現,超過半數以上的紅木家具經銷商并未清晰地標注紅木家具原料產地、來源、分類等。常年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原料的紅木家具經銷商梁濱透露:“不愿意標注名稱是因為企圖魚目混珠,不愿意標明產地是希望渾水摸魚,一句話,就是想用非紅木原料來牟取暴利。”
梁濱舉例:龍眼木冒充紅酸枝,價格從每噸幾千元飆升到每噸幾十萬元,紅檀木冒充“紅木”,價格同樣翻了幾番,甚至用肉眼都能分辨出來的綠檀木,冒充“新紅木”進行銷售。
有20年家具經營經驗的張洪林告訴記者,其實按照“新國標”,只需要查驗“四證”就能判斷是否正宗的紅木家具。“四證”分別是:當地(產地)林學院證明、進口報關證、當地質檢機構證明、產品質量明示卡。
無論是紅木家具生產商、經銷商,還是紅木家具多年的投資商,在接受采訪時,均對新入行的紅木家具收藏愛好者提出了警告:“多看少動,先學后買!”先看材質、后看外形,最終還要看工藝。這是紅木家具投資的“三大標準。”梁濱說:“材質可以從有嚴格‘四證’的渠道購買,外形則需要進行認真辨別,不能輕率出手。”(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