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后西方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以及其所重點推崇的美國表現主義畫派成為中國藝術批評家們常常討論的議題。
“當下有很多人說中國沒有評論家,評論家太弱等,那么我們向西方一些重要評論家學一點什么東西,我覺得至今為止,格林伯格依然是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一位批評家。”“最近的20年文獻表明,人們對格林伯格的重要性越來越強調,一些人認為格林伯格不僅僅是一個藝術批評家,而且還是一個文化理論家。也就是把他上升到當時紐約知識分子的核心圈的高度。”
徐佳和 整理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沈語冰與策展人王南溟日前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進行了關于“二戰”之后西方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理論討論。
王南溟:他在推動年輕藝術家的時候,也很年輕
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等的那些流派,共同在這樣一種藝術史里面孰輕孰重,從什么角度切入這樣一種問題成了藝術家和理論家需要思考的。到了20世紀上半葉初過了以后,有一個評論家開始發言,這個評論家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討論的格林伯格。
格林伯格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主要的評論文章都匯編在他自己編的一本評論集里面,這本評論集就叫做《藝術與文化》,這些文章在討論假如美國要做自己的藝術,應該怎么做。所有的批評理論格林伯格在1930年代開始就鎖定好了。
列賓的蘇聯油畫是格林伯格批判的對象,它是一個庸俗藝術。格林伯格說,當一個人站在畢加索的畫面前,他會欣賞畢加索的畫,但是當一幅列賓的畫放在畢加索邊上的時候,那個人肯定會從畢加索的畫掉頭轉到列賓,去贊賞列賓的畫如何好。格林伯格認為列賓的畫不屬于前衛藝術而屬于庸俗藝術。格林伯格為了建立美國的繪畫,他對歐洲以往出現的繪畫和美國本土的繪畫開始激烈地批判,可以說他在這個書里面一路狂批。把他表現主義的筆觸和自己的情感合在了一起的繪畫,用繪畫來傳達一種宗教的情懷的繪畫,都不叫繪畫,就是與宗教、文學相關的東西不能稱為繪畫。
格林伯格認為康定斯基的抽象畫,只是成為音樂的注釋,就是繪畫還沒有從音樂當中獨立出來,康定斯基的繪畫不是真正的繪畫而是音樂。當然他會倒過去切掉兩個流派,一個是達達主義。他認為達達主義不在他討論的范圍里;另一個未來主義也不在格林伯格的范圍內,整個現代藝術評論家也把未來主義認為這是一個革命口號,未來主義也是我要創造一個新世界。格林伯格的結構,首先把現代藝術史里面,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等,那些藝術是用來改造社會,藝術是跟社會生活沒有邊界的這些藝術統統撇開不要,然后把代表表現主義靈魂深處宗教情懷的繪畫也不要,跟音樂相關的不要。那么接下來他要的就是從畢加索開始的這樣一條線,他認為抽象繪畫一定要從立體主義這樣一個方向走出來,才能真正達到自己繪畫本身的結構要素,就是立體主義是一個結構關系。那么視覺的結構關系再往前推,就是藝術不代表任何其他的說法,藝術只是回到自己特定的視覺關系,比如說一個幾何的結構、還有色彩組合的幾何結構等等這樣一類關系。有了這樣的方法,格林伯格就開始繼續批,他批塞尚是走了回頭路,就是他已經在畫一個蘋果畫一個幾何形,但是他還是在畫蘋果。畢加索立體主義瓦解了塞尚固定的幾何體,變成多重幾何在平面上同時呈現的,但是畢加索就走到這個位置走不下去了,對畢加索的晚年格林伯格也是持批判態度。這樣他所主推的那些藝術慢慢就開始清晰起來了,即顏色就是顏色,線條就是線條,它不代表任何東西,不解釋任何東西,這樣的繪畫才能組成繪畫里面的前衛,這樣一種繪畫才能區別于文學,區別于音樂,區別于宗教,就是繪畫回到它的自身,這個自身可能會推動繪畫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