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伯格在《藝術與文化》這本書收錄的評論文章中,把美國鄉土現實主義也是一個一個批判過去的,他認為那些美國鄉土現實主義只是代表了美國本土的地方畫家,不能夠跟歐洲抗衡的,他認為能夠抗衡的就是從霍夫曼、德庫寧到波洛克等的畫家,當然抽象表現主義是一個群體,他會把一些比較邊緣和核心的畫家放到一起,整個美國鄉土現實主義跟美國三十年代紐約不被看好的畫家中間誰重要誰不重要,隨著格林伯格的評論開始發生了錯位發展,原來認為很重要的美國鄉土現實主義被格林伯格認為是庸俗藝術,然后還有一些不被看好的抽象畫家,格林伯格認為的前衛藝術,在格林伯格評論里面慢慢確認了地位。
今天說有太多的責備,說中國沒有評論家,評論家太弱,我們應該向西方重要評論家學一點什么東西,我覺得至今為止,格林伯格依然是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一位批評家,至少有一點,格林伯格他在推動這些年輕畫家的時候,他自己也很年輕。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的時候,這些畫家都是不被看好的,到了194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的時候,那些藝術家已經成熟了,格林伯格的理論也已經成熟了,也就是說格林伯格的理論也已經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了。最早格林伯格為波洛克寫過一篇文章,但是他被認為是很古怪的人,他居然還稱波洛克為美國最偉大的畫家,人家就是這樣嘲笑格林伯格的。但是實際上后來證明了,能夠超越巴黎繪畫的,能夠超越蘇俄前衛等等繪畫的,波洛克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人物,其他畫家還曖昧不清。
沈語冰:藝術本體語言與
社會關系之間的張力
格林伯格恰好構成了一個經典個案,一個有關美學與政治,或者說藝術本體語言與社會關系之間的張力問題上的一個經典個案。
以波洛克等人為代表的美國抽象畫家,在經過了從1930年代下半葉到整個1940年代的努力后(包括藝術家和批評家,特別是格林伯格的努力),已經形成了西方最強有力的藝術運動之一。只有到了1950年代之后,它才被美國政府所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冷戰的武器。因此說這個藝術運動從頭至尾都是美國政府一手策劃出來的“藝術陰謀論”,根本站不住腳。
今天我主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想介紹格林伯格研究本身的三個階段。從格林伯格在世的時候,到1994年去世,人們已經研究他,差不多有60年時間了。我將對這段文獻史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第二個問題,我們以1947年以前波洛克的作品為例,來看一看美國的抽象畫家從什么時候開始追求抽象的。CIA,即美國中情局是在1947年9月18日成立的,但在差不多10年前,美國的這些畫家已經在從事抽象藝術的創作。
格林伯格研究文獻的各個階段。格林伯格的名聲在1950年代初就已經牢固地確立了,但是他從確立名聲之日起,就遭到了很多方面的圍攻。在1950年代一直到差不多1970年代后期,有20多年的時間,學術界把這段時間人們對格林伯格的研究概括為Clem-bashing,Clem是他的名字Clement的簡寫,Clembashing的意思,就是“抨擊格林伯格”或“怒毆格林伯格”。第二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3年,這個時期的學術研究一般多凸顯抽象表現主義及格林伯格的批評理論,與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這段時間的文獻被概括為“作為政治的藝術”。當時一些左派美術史家成長起來,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政府之利用抽象表現主義感到十分不滿。那時美國政府也正好由于介入越戰,處于比較被動的時期,好像這個政府,甚至這個國家都一下子喪失了歷史合法性,當時的激進青年,特別是左翼知識分子,全部起來反對美國。而在藝術史中,這表現為激進的左派藝術史家對美國國家利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批判,順便也就批判了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形象的恢復是在1985年之后,一直到現在。格林伯格的文集陸續出版,關于格林伯格的各種傳記也出版了。然后形成了所謂“第二波”,這一波浪潮反對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藝術史寫作將美國的抽象藝術和格林伯格一律貶低的做法,試圖重新恢復歷史真相,以及藝術與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