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到張曉剛,但肯定去了,有他的微博為證:“連著兩天兩夜的奔波,滿腦子的展覽和人氣的訊息,香港的藝術(shù)氛圍可謂空前的熱鬧。低稅的實惠,一流的服務(wù),國際化的都市氛圍,相對自由的自主經(jīng)濟和民主環(huán)境,甚至東方之珠美麗港灣的浪漫環(huán)境等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加上國際品牌畫廊的入駐正在明顯地帶動本土畫廊,一切似乎都在提示著香港的未來?”說得真好。另外,據(jù)目擊者爆料,5月17日下午5點半前后在太古廣場的西武百貨內(nèi)張曉剛與一女士在柜臺處,據(jù)店員稱“血拼”13000多港元。張曉剛刷卡簽單,并吩咐東西送酒店。那天他一身草綠色阿迪達斯運動外套,神情疲憊落寞。那位目擊者私家偵探出身,當然不失“狗仔”本色。
不妨說幾句現(xiàn)場觀展的細節(jié)感受。當天看完展覽,不小心丟失了貴賓卡。第二天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問服務(wù)臺,服務(wù)小姐二話沒說雙手奉上新卡,微笑叮囑:“不要再丟了哦”。親切得讓人感動。會展的燈光專業(yè)舒適,潔白的展板一塵不染。我注意到一個展位,有工作人員在人少的間隙用刷子涂料小心修補靠近地板處碰臟的一小塊,可見他們的嚴謹。現(xiàn)場的歇息區(qū)布置精心,與整體融為一體。我買了一杯橙汁,22港元,一杯熱騰騰香氣濃郁的咖啡,28元港幣,絕對物有所值。第二天下午,在貴賓室里用餐,同樣讓人體會到香港服務(wù)的體貼周到。
時間倉促,藝博會期間外圍的許多活動幾乎都無緣參與。5月18日早上,本來想去參加法國de Sarthe畫廊的一個早餐會,他們在中環(huán)雪廠街有一個獨立的畫廊空間。無奈大雨滂沱,下午回滬,只有放棄。偷閑在酒店附近溜達,不意路過銅鑼灣書店門口,竟邂逅朱其夫婦從里面出來。我與朱其十年沒有見面,如今他在北京發(fā)展,藝術(shù)批評擲地有聲。人生何處不相逢,于是在邊上找了個歇腳處閑話片刻。此次他也為藝博會觀展而來,正好聆聽高見。在他看來,香港藝博會在國際上可以與英國的Frieze藝博會水準相當,當然與巴塞爾藝博會還有一定的距離。明年香港藝博會將由巴塞爾組委會全面介入,相信會有更大的提高。至于內(nèi)地與香港藝博會的差距,他認為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
趕往機場的路上,不禁回味三四天來的感受,覺得香港很近,僅有兩小時的航程,明年的展會我還會再來。但香港又很遠,即使沒有“流量控制”,有些距離一時半會很難趕上。(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