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郵市,春季行情不見蹤影中迎來了夏季。該熱不熱,反倒透出一種寒氣,冷得人們來不及換裝。如此,很多人郁悶、喪失了信心,沒了預測大行情的聲音,甚至有人絕望。客觀地觀察、分析市場,就能得出它如同自然界的氣候一樣,既會東邊出太陽西邊下雨,也會有春夏秋冬。
筆者曾在網絡上發表文章中闡明,產生大行情的因素基本具備,但又難以成為實現,因此不能出現大行情。同時認定“集郵市場不會消亡”,“價值投資與炒作將長期并存”,其“資本市場具有賭性,又具有長期的投資性質”。 看好后市,立足收藏兼小規模投資。
近期“中國集郵文化產業發展論壇”舉辦,迎合了“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綱要,郵政部門也提出“郵政要當好集郵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推動者”、“引導構建集郵文化產業鏈”、“不斷拓展集郵文化市場”等措施,相信將為郵市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一、東邊日出西邊雨
這幾年,市場盡管出現了板塊輪動的效應,但漲幅不一,基本處于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狀況。今年上半年,各板塊郵品普遍陰跌不止,而賀年和生肖系列郵品卻是艷陽天。
早、中期郵品,編號郵票和1982年以前的JT郵票兩年內漲了幾倍,都走出了較好的行情。以收藏為主的套票、四方連郵票等一些精品和帶版銘、色標的郵票有了更高的價格。近期郵品,2003年和2004年小版張經過去年大漲后,又歷經半年左右的陰跌,“癸未羊”、“百合花”、“隕石雨”、“崆峒山”、“成語典故(1)”和“司馬光砸缸”等跌幅已近半,“抗擊‘非典’”版票從2800元跌到1800元,“防震減災”版票從300多元跌到120多元,“歲歲平安”個性化郵票全張也從400元跌到130元左右。這些品種的泡沫被大大地擠出。
今年最大的熱點無疑屬于“壬辰龍”生肖郵品,自元月面市之后就一路漲升,10多倍的漲幅成為歷年生肖郵品短期暴漲之最。就連贈送版也不甘寂寞,上市后就高位振蕩。盡管后市難測,但對活躍市場還是有所幫助的。郵市半年來是“東邊日出西邊雨”。但愿在新郵炒作熱度退卻后,其他被陰雨籠罩的郵品板塊能很快見到太陽。
二、東陽西雨成因簡析
萬物生長即要靠太陽,也需要有雨露的滋潤。郵票市場行情的起起落落和郵品的漲漲跌跌也是非常正常的,大漲而不回落,反倒是不正常的。
其實,郵市早就存在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這半年多為何部分老郵跌、部分新郵漲?有些郵人為什么勇于追高,卻不愿低吸?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郵政部門除發展文化、服務于集郵外,主要是創收。很多人提出近期的大量低價封片、編年小型張等打折郵品為何不漲?其實,雖然2006年前的編年郵票和郵品經過數次銷毀后,郵政部門也確實無大量貨源可供,但是這些郵品市場存量還是相當大的。目前郵政部門大力發展集郵專賣店,大量的郵品要轉向適應社會禮品的需求,向社會拓展集郵品業務,在更廣泛的領域創收。
其次,郵票和郵資封片的使用功能退化,收藏群體減少,發行量遠大于需求,投資獲利程度有限。從當前看,新郵品進入收藏領域估計不足10%,進入通信使用和禮品消耗更是少之又少,而絕大部分成為有些人投機炒作的籌碼。在流通不暢的情況下,各級郵政部門要鞏固郵資票品創收支柱的地位,大量新郵被制作成產品冊。集郵者買不到新郵,只能購買高價的集郵冊,使得投資者獲利機會大為減小,部分郵人只能在市場上跟風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