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微企后,渝北區政府沒少搭橋。一些養殖戶,會主動請顧倩去看看他們的雞,“我跟那些養殖戶談好,剪掉他們的活雞、活鴨、活鵝的一些羽毛,付一點錢。這樣,成本也節省下來不少。”
她拒絕了德國人的“技術移民”
《芥子園畫譜》、《山水線描寫生》、《教你怎樣畫國畫》……為了提高“羽毛國畫”的藝術水準,顧倩和她的團隊,一有空就研究這些美術書籍。天道酬勤,2011年11月,本然公司創作的《梅蘭竹菊》四幅“羽毛國畫”,參加重慶園博會展覽,吸引了不少觀眾。
“一位德國人對我們的產品非常感興趣。”顧倩回憶說,他是一家德國畫廊的老板,他對這種“畫”法十分震撼,能夠集詩、書、畫、印、工等工藝為一體,認為這是中國畫的現代創意展現。他建議我們能集體技術移民到德國去,他可以負責那邊的市場銷售,收入會十分可觀。然而,顧倩拒絕了此番好意,她說,“‘羽毛國畫’的原產地在中國,它就該扎根在中國。”
2011年12月,渝北區微企辦推薦顧倩參加了在西南大學舉辦的重慶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研修班,對于微企的發展,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創新是微企發展的根本,不能和大企業比資金、規模,就要敢于和他們比拼創意。”
顧倩透露,目前,本然公司的羽毛國畫賣價每幅為2000元到1萬元不等,月銷量達到2萬元人民幣。對于“羽毛國畫”的未來,顧倩在心里已揚起一張信心滿滿的帆。(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