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的1981年,張充仁應邀赴比利時,迎來了他藝術人生的再度輝煌。他早年與埃爾熱合作的《丁丁歷險記——蘭蓮花》和埃爾熱因思念張充仁而著的《丁丁在西藏》,已被譯成65國文字,發行量超過2.5億冊,張充仁是24本《丁丁歷險記》中唯一的真實人物。他和埃爾熱在分別半個世紀后的重逢,轟動了歐洲,比利時國王宴請他,王后親自拜訪他,而歐洲人民更想見見這位久仰大名的“中國張”,宣傳媒體介紹張充仁甚至超過來訪的外國元首!
為密特朗和德彪西塑像
1985年張先生應邀赴法國講學,他定居在巴黎,從事講學和雕塑創作。但此時西方的雕塑藝術已發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出現了現代派藝術來挑戰傳統的雕塑法則。羅丹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但在西方,羅丹的雕塑風格卻沒能很好地傳承下來!張充仁是羅丹的再傳弟子。他運用羅丹的風格和技法,但不愿照搬照抄,而是和祖國秦漢以來的雕塑精神結合起來,這使他的雕塑更顯東方神韻。他融合中西藝術,形成了他“西法東魂”的雕塑特色。張充仁不愿意搞抽象的東西,認為一件歷史性的作品,不僅要做到造型正確,而且要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的脾氣秉性,而這種外形與內心的真實把握,來自正確的觀察和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這樣才能做出中國人所說的“神形俱備”的力作。張先生不主張夸張,更不贊成在作品中注入個人抽象的感情。他認為抽象的、夸張的、變形的東西,只適宜于裝飾,只適于一時的審美,描寫歷史性人物則不能這樣,否則人們將看不到歷史的真實。張充仁關于寫實雕塑的美學觀點,似乎是過時的、不符合現代派美學特征的,而且他是在垂暮之年,作為一個“過時”的雕塑家重返歐洲的,可就是這位可敬的老人,1986年初在巴黎著名的吉美(Guimet)東方博物館作了以《雕塑的審美》、《中國的雕塑藝術》等為題的講演,大談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如何塑造人物,表現歷史和現實的真、善、美等相關的創作美學問題;介紹中國的雕塑藝術;并以自己中西融合的精湛藝術,讓西方世界重新看到了從米開朗琪羅到羅丹的光輝傳承,重新感悟到真正的藝術是超越時空、永不過時的。
1988年,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法國文化部長雅克·朗從張充仁雕塑的埃爾熱頭像中,看到了羅丹雕塑手法的傳承和展示的埃爾熱精神。震撼之余,他急切地向密特朗總統推薦張充仁,當時已有兩位歐洲大師為總統塑過像,但均不甚理想;現在卻要請一位中國老藝術家來為總統塑像,這在法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偨y親自為張充仁擺姿勢當“模特兒”,而張先生也竭力從“神”和“形”兩方面,捕捉這位法國總統的特征。塑像初成,總統夫人仔細觀察后嘆道:“塑像酷似總統本人……張先生抓住了密特朗的典型特征。”總統看后也一再表示欽佩之情,連道“中國人聰明能干”。接著張充仁又替法國現代音樂之父、著名音樂家德彪西塑像,同樣受到法國朝野一致的贊賞。為此,法國文化部長對張充仁說:“你將接受政府的委托,今后只要你有空,總有工作給你做。”像張先生這種待遇,在法國的藝術史上,只有羅丹才能享受!現在這些閃耀著中西文化交融光芒的“東方羅丹”的不朽之作,已成為歷史的佐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載入史冊。
今年是張先生逝世15周年,讓我們在紀念張充仁時,不要忘記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對他16年的養育和栽培之恩。(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