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祥在收藏界被譽為一匹黑馬,他的收藏實力與知名度,20年來隨中國藝術品收藏一路飆升。
他的朋友楊宏這樣介紹,1992年,還在搞家具生意的郭慶祥突發奇想,把家里的錢拿去買書畫,被哥幾個狠揍了一頓。用大連話說,就是這樣一匹“發飆”的野馬,從此創造出一系列收藏傳奇。
1997年,他用38萬元買入傅抱石的《二湘圖》,2002年在廣州嘉德拍賣行以500萬元出手;1998年,他以180萬元買入一幅李可染畫作,2002年在瀚海拍賣行以1000萬元拍出;1997年,他在瀚海拍賣行買入徐悲鴻的《立馬》,2003年在廣州嘉德拍賣行以380萬元拍出。
在收藏界,郭慶祥還是有名的批評家、評論家,他每年發表大量學術文章,視覺獨到,擲地有聲。他還將“和諧之聲”藝術鋼琴與當代中國彩墨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
588.75億與177.06%
7月15日下午,郭慶祥一襲法國足球隊12號隊服,一雙拖鞋,悠閑地坐在大連博覽大酒店咖啡廳。他是有備而來,手里拿著厚厚的資料。他展示出兩組數據,2010年上半年,我國金融市場就有10%的資金流出;同時,我國藝術品市場出現了資金凈流入的現象。那么,全年市場增量資金是多少呢,規模約在700億元以上。
接下來,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交額逐年遞增,特別是從2003年之后呈現明顯增長。2003年全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26.63億元;2004年77.53億元;2005年繼續增幅,成交額156.21億元;之后,藝術品市場走勢平穩,但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藝術品市場成交額呈現井噴式爆增,2009年212.50億元,同比增長158.80%;2010年588.75億元,同比增長177.06%。
郭慶祥慨嘆:“這些數據不是我造出來的,是一個叫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中國首個專門以研究國內外藝術市場動向為目標的學術機構推出的。它向世人說明,我們的藝術品收藏市場空前的繁榮,空前的興盛,甚至超越西方市場。”
他話鋒一轉:“今天的藝術市場繁榮有虛假的成分,完全是投機者和拍賣行造成的假象。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是真正有情感認識的、有經濟實力的收藏,這是真實的收藏價值。我親自做過調查咨詢,中國最有實力的企業家,他們不敢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是什么原因呢?聰明的企業家們的真實想法是,不像投機者所說的,頭幾年花幾十萬元買的一張畫,今天被另外有實力的企業花幾百萬元買走了;更嚴重的是,花幾百萬元買的畫,現在又被幾千萬甚至過億元的企業買走了。這都是投機者在市場造成的假象。搞這種宣傳,目的是證明藝術市場火爆沖天,來誤導大家買他們沒有藝術價值的一些畫家的作品,或者更惡劣的就是贗品。對于這些問題,我跟聯想集團的柳傳志(微博)、泛海集團的盧志強 、萬達集團的王健林等一些企業家都做過交流。”
剛巧,這一天《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文藝界存在政績工程等十大惡俗,難出大師”。這讓郭慶祥頗有同感,思想再次撞出火花,“藝術市場的浮躁非常嚴重,導致方向迷失,在這種環境下,也很難培養出好的收藏家。”
拍賣之水頗深
在郭慶祥看來,要理清當代中國藝術市場關系,首先應梳理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三者的關聯性,看其是怎樣融入、分配、平衡又制約的。
他認為,這三者的關系是社會及市場的供求關系,三者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說白了,只有藝術家創作出好作品,收藏家才能收藏到有價值的好藏品,收藏才能賣出好價錢。可現實中,這三者的良性關系往往被扭曲顛倒了。
據郭慶祥回憶,1993年拍賣書畫藝術品時,即使是最大的拍賣行,推出的《拍賣圖錄》也就是一本,頂多兩本。現在再看,一場拍賣會,提供的《拍賣圖錄》往往有幾十本,成箱裝!張大千、齊白石的“真跡”滿天飛啊!不用問,絕大多數拍品都是假的。就連乾隆的《石渠寶笈》記載的原本都有大量假畫,何況以后人為造假的,誰還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