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早春時節,藝術品收藏也會遭遇寒流。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撰文說,現在每年每個種類的文藝樣式,其創作總量都幾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總和,而且均呈逐年遞增的態勢。但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有著幾何數量的增長,文藝創作的景象并不容樂觀。我們還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師級的藝術家,沒有創作出幾部真正具有史詩性質和時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還有評論家指出,有些藝術門類已經迅速成為“人傻、錢多、速來”的“產業行業”。而文藝批評,變成了“當著官員說套話,當著作品說胡話,當著大眾說瞎話,背著大家罵粗話”。
郭慶祥表示,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為因素和市場客觀規律,人們對收藏要有一份理性,一份冷靜。他說,眼下藝術品的升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投資者要留意部分作品被炒高價,隨時會“粉身碎骨”。
郭慶祥的冷靜與審慎是有理由的。在2011嘉德春拍中,去年還被稱為“軟寶石”的53件田黃拍品,今年就有20件最終流拍。在重慶,一件重達36500克、起拍價3.333億元的巨型田黃石,同樣沒人伸手。在天津,中諾國際2011春季拍賣會拍價定為1500萬元而備受關注的玻璃種帝王綠翡翠掛件最終以流拍收場。
中國繪畫作品艷陽高照,不過,日本人的教訓卻很慘痛。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繁榮,泡沫翻滾,如癬疥般涌現的日本富豪出手闊綽,以100多億美元買下大量世界名畫,其中凡·高的《向日葵》、《加歇醫生的肖像》和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塞尚的《水中倒影》都被日本人收入囊中。可好景不長,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顯露頹勢,增長放緩,值此衰敗之世,或破產倒閉或周轉不靈的富商巨賈,再也無心附庸風雅,紛紛將手中的世界名畫以跳樓價出手。其中,《紅磨坊街的舞會》、《水中倒影》等賣價均只及買價的2/3甚至1/2。
“收藏也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在收藏界浸淫20多年的郭慶祥,醒出三條感悟,他通過本報提醒正在收藏之路上奔走的同行:一是對藝術品感性認識,理性收藏。感性認識指的是藝術家的作品一定是感動人、打動人的,有情感,有思想,有時代精神。這才是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真正的藏家不能不收到以上作品,這是收藏的任務和收獲。二是判斷作品,要著重看藝術家的獨立思想,創新精神,被時代認同,被歷史認可。三是收藏的高尚境界,不比數量,比精品。一個好的藏家,一定要自我淘汰,因為藏家每天在進步,對藝術的認識在提高,這是藝術收藏的規律。
郭慶祥的理想是把中國最優秀的藝術作品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他說:“這才是我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北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