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收藏家大會影響大陸的收藏文化
記者注意到,在參加收藏家大會的250位核心人士中,上海的收藏家占據相當比例。這是經過大會組委會嚴格甄別之后的結果。祝君波說,這反映了上海收藏家所擁有的全國影響力。這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現在,各地的大拍賣行每年都要來上海征集重量級拍品,而上海的藏家常去北京的拍賣會覓寶,結果北京一年藝術品交易額的50%來自上海藏家的腰包。
祝君波告訴記者,判斷一座城市收藏實力主要是看城市藝術珍品的整體數量、收藏家的實力和城市收藏的氛圍。就這三點而論,“上海肯定是收藏重鎮”。
上海有文人收藏的傳統。祝君波說,上海曾經是封建遺老遺少、達官貴人、實業家和藝術家的云集之地,這四類人集聚于此,形成了強大的收藏氣場和能量。
尤其是藝術家,當時很多藝術家本身也是收藏家,比如錢鏡塘、劉海粟、程十發、唐云等,藝術家的眼光使他們收藏的門檻極高,很多藝術精品便通過他們的努力匯集于上海,直接提高了這座城市的收藏層次。
文人收藏作為上海歷史的一份積淀和傳承,一直延續至今,雖曾蟄伏隱匿,但從未中斷。在祝君波看來,正是因為擁有“收藏重鎮”的底氣和實力,由上海創辦的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才如此富有感召力。另一方面,華人收藏家大會又反過來將對上海乃至大陸的文人收藏產生深遠影響。這次《大會宣言》中“收藏回歸人文精神家園”的呼吁,已引發了收藏家群體的思考和呼應。
在采訪中祝君波也談到,藝術品領域的假貨將作為商品經濟初級階段的一個特征會長期存在,“存在100年也不算長。所以,現在收藏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家’的標桿看齊,增強研究的水準,練就辨別真偽的眼光,而不是一味地鉆在錢眼里。”(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