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寒冷的清晨,正在為新年的一系列展覽做緊張部署的羅一平,會議剛一結束,就在辦公室接受了收藏周刊的專訪。他說,“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這話不偏激,現在很多美術館的確變成了出租場地的展覽館。據其介紹,廣東美術館一年的收藏經費僅為900萬元,用起來很不寬裕。采訪快結束時,羅一平把剛才會上討論的規劃表拿過來,指著其中一個展覽說:“這里還需要一百多萬,我還不知道去哪里找。”
談藏品
美術館的靈魂是收藏,很多年來中國忽略掉了這一塊
收藏周刊:陳丹青曾說,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很多美術館更像出租場地的展覽館。您怎樣看待他的觀點?
羅一平:陳丹青講的是有道理的,我并不認為他講得偏激。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應該叫做美術博物館。它的前提是必須有豐富的藏品,這些藏品決定著美術館的學術高度,對藏品的研究則決定著美術館學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一個美術館的根基和靈魂是收藏與藏品。中國的美術館在很多年來忽略掉了這一塊,成為了一個以場地和作品展出為主體的美術館。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制度正在使美術館慢慢走出這一模式,開始有了一種思想和學術的注入,中國的美術館也在這個層面上開始了和國際的接軌。
收藏周刊:現在的美術館對藏品的擁有和研究水平如何?
羅一平:對藏品的運用和研究,目前還是美術館的弱項。這首先是認識問題,長期以來的認識不足導致對藏品的收購、珍藏重視不夠。20世紀90年代,廣東美術館的藏品經費在全國來說還是可以的,有了七百萬元的一次性專項資金,這也使得我們有引以為豪的收藏建樹,目前有三萬件(套)的藏品。
談參與
現在全民藝術欣賞的氛圍還不夠
收藏周刊:上面您談了如何用好資金來增加藏品,那么在展覽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羅一平:目前來說,我們對于藏品的展覽還是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上,藏品還是以研究為主。和全國其他美術館一樣,藏品展我們也做得不夠。
收藏周刊:廣東美術館把藏品展放在次要位置,那么,主要的展覽有哪些?
羅一平:名人展和推新人展。比如這一年我們就有何多苓展、李小可[微博]展、梅墨生展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人物。我們給予一部分的資金給這些藝術家,進行有償收藏。對于有潛力的新人,我們也會用心做展覽。通過展覽和媒體報道,他們的學術價值會被發現,市場價位會變高。
收藏周刊:據我們的調查,民眾對美術館的操作還有不太滿意的地方,比如如何實現更全面更深入的互動。您如何看民眾的這種要求與期待?
羅一平:美術館是納稅人投資的,理應尊重納稅人的意愿與需要,堅持為人民為公眾服務。具體到廣東美術館,一直很注重這一理念,但由于全民藝術欣賞的氛圍還不夠,藝術修養的底子和西方比相對薄弱,做起來難度就很大。據粗略估計,每年來美術館參觀的人數到20多萬人次,這個數字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