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音心經),簡稱《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屬于《大品般若經》600卷中的一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經》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大眾最熟知的菩薩之一,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圣王無凈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觀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很多是現男相的。南宋以后,觀音菩薩像多以女相為主,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多是女相。
觀音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可見作者傾注了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心經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經文以“觀自在菩薩”開頭,以“菩提薩婆訶”結尾(薩婆訶本為祝頌語,亦有觀自在的意思,與經文開頭相呼應)。“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經全文關鍵字詞之一。
朱砂,礦物名,又稱“丹砂”、“朱砂”、“辰砂”,為古代方士煉丹的主要原料,也可制作顏料、藥劑。
這件觀音心經是精心構思和創作的一件藝術精品,是用一塊朱砂礦石雕刻而成的,直徑1.7厘米,高度1.7厘米。作品一面以精致的筆法雕造了出神入化的觀世音形象,另一面以微畫雕方式隱約呈現出大千世界,其上有玄藏法師譯本心經全文,思與神會,同乎自然。從包漿和字體、佛像的雕刻來判斷,應為清末時身份比較高的人所佩用。(文/圖 集雅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