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明婷玉 特約記者 孫傳卿
天還未亮,清新濕潤的空氣在寂靜的清晨流淌著。商南縣湘河鎮地坪村村部燈火通明,駐村“第一書記”楊軍紅已經洗漱完畢,等待他的是忙碌充實而五彩斑斕的一天。
4月24日清早6點半,楊軍紅吃過飯,帶上筆記本、相機準時從村部出發。七點鐘,他來到村部附近的綠緣香菇基地,查看基地運營情況。
該基地是楊軍紅2015年被選派到村任“第一書記”時親自指導成立起來的,注冊資金200萬元,采取“市交通運輸局質監站幫扶+村黨支部委員主抓+專業合作社+產業示范基地+貧困戶”的黨群共建共富發展模式?;厣婕?個村民小組,目前共種植香菇50萬袋,年產值達14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50多個,2016年以來已經帶動1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規模已經形成,但楊軍紅并不滿足,他謀劃構思著如何將這個香菇基地發展成為湘河鎮乃至商南縣首屈一指的富民基地。因為他深知,產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發揮集聚效益,輻射帶動更多人致富增收。基于此,他一方面廣泛發動村民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勞務輸出的方式參與其中,另一方面積極掌握市場動態、提供技術保障、搭建銷售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在平常白天,他耐心做群眾思想工作,完善配套設施,周末休息之余就外出參觀學習、掌握信息資源。
如何保障“交通暢美”,對于作為交通干部的楊軍紅來說,是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中的一大“必做題”。10點鐘,他來到通組公路拓寬工地,把所有的施工人員召集起來開會,反復囑咐一定要抓質量趕進度,堅決抵制偷工減料行為,爭取早日建成群眾放心滿意的民心工程。之后,他現場查看指導,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方案。
11點鐘,楊軍紅來到村秦劍茶葉種植基地。因為這兩天是采茶制茶的黃金時節,他最擔心今年茶葉的行情。秦劍茶葉基地海拔近千米,屬于村集體經濟,種植面積200余畝,茶園四周青松環繞,野刺花開點綴其間,山巔霧露浮潤翠芽,所以造就了“秦劍”茶“色香清爽、回味甘甜”的優良品質。
茶園法人代表曹振濤告訴楊軍紅:“今年茶葉好著呢!不僅產量喜人,達到前所未有的400余公斤,而且口感、色澤、形狀更是漂亮,目前市場價格賣到了600至1000元一斤,市面上供不應求!”楊軍紅聽了這一席話,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他盤算著:“按照這樣的效益,茶葉基地帶動的5戶貧困戶人均都能增收2000元,就可以順利脫貧了!”
眼看快到午飯時間,在茶葉基地務工的群眾都熱情地邀請楊軍紅去家里吃飯,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楊軍紅“不近人情”地回到村部,自己做飯,吃了個簡單的午餐。
飯后稍作休息,到了下午一點鐘,楊軍紅泡了杯濃茶開始入戶了。他首先來到貧困戶趙新美家,詳細詢問外出務工情況。談話中得知,最近趙新美的父母身體不太好,媳婦一個人還得照顧孩子上學,忙不過來,所以他回來幫幫忙。楊軍紅說:“父母看病的時候一定要把就醫優惠卡拿著,能少花些錢,另外你可以在附近的香菇、水產、茶葉等基地幫幫忙,掙些生活費。”一邊聊,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件件困難記心頭,這讓趙新美心里很感動。
持續到當天下午6點半,楊軍紅一共走訪11戶貧困戶。每到一戶,家長里短,問寒問暖,找癥結,定措施,破難題,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把脈”尋求“良方”。毫無隔閡的促膝暢談,推心置腹的交心,拉近了黨群干群的距離。 7點鐘,夜幕降臨,楊軍紅筋疲力盡地回到村指揮部。他洗了把臉、吃了碗泡面后,將幾個村干部請過來,匯報白天入戶情況,共同商議探討最能引擎群眾增收的產業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