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文超 李干富 周文治 任建強
丹鳳縣積極探索創新農村建設工作思路,各級合下“一盤棋”,聚力打造示范點,使一幅幅已在廣大農民群眾描繪、企盼了多年的美好藍圖,終于變成了現實。而今,從蟒嶺山區到丹江兩岸,從銀花河畔至流嶺、鶻嶺深處,一個個具有“田園風光”的特色新農村示范村,如同鑲嵌在中國南秦嶺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的一幅幅現代鄉村水墨版畫。
從體制機制破題,把重槌敲到響鼓上
2009年的春天,圍繞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第6個中央一號文件,丹鳳縣委、縣政府成立新農村示范建設辦公室,掛靠于縣扶貧局具體承擔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工作任務,原來掛靠于縣委農工部的新農辦承擔面上整體推進工作任務。同時確定若干個有財力的部門進行“扛死肩”包抓21個示范點,由縣級四套班子21位縣級領導牽頭,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起步。
這一做法可有效發揮扶貧部門的項目支撐優勢,破解欠發達地區在新農村建設起步階段存在的“投入無著落”的第一難題,也與上級提出“以扶貧開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精神相合拍。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該縣已打造出來的萬灣、西三塬、中南、和平、秋樹坪等一批示范村,均是依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扶貧開發等涉農項目形成的。
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劉淑慧在談到丹鳳縣新農村建設的歷程時坦率地說:多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總是文件上寫得多,口號喊得多。而群眾覺得離他們太遠,這是一個各地普遍存在的“通病”。要想在新一輪農村發展競賽中不落伍,還是需有些敢“第一次吃螃蟹”的膽量。過去只有萬灣、中南、西山塬等個別村有新農村建設這個概念,而丹鳳縣今年的舉動,使越來越多的基層干部和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給他們的喜悅和興奮。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丹鳳縣迅速開始了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探索之路。幾年來的艱苦實踐終于使眾多的農民兄弟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們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面對群眾的笑臉,干部們在感到欣慰之時,劉淑慧如是說。
讓有能力的單位包抓,使縣鄉村三級扭成一股繩
一個鄉鎮一個示范村,由有項目資金配置職能具有包扶能力的縣直部門和鄉鎮、村等三家聚力打造。這是丹鳳縣今年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創舉。
縣上制定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年度實施方案,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扶持、鄉鎮負責,群眾主體、各方配合,整合項目、捆綁資金,突出重點、整村推進”的思路,整合扶貧重點村、生態移民、以工代賑、農村公路、國債沼氣等涉農項目,實施基礎設施、產業基地、生活環境、公益事業、基層組織等“五大工程”建設,推動農村發展。
由此,縣上確定由縣14個縣直部門包抓21個示范村,每個部門給所包村投資不得低于30萬元,包抓部門與鄉鎮承擔捆綁式連帶責任,同獎同罰。縣上統一籌集水泥等物資,用于解決示范村民居環境整治和村間道路改造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
許多基層干部深有感觸地說:“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常使人陷入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的困惑。這一下縣上為我們理清了謀發展抓工作的一個‘線頭’。”
主抓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縣委常委、副縣長趙新華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看來,新農村建設許多好夢無法成真,主要問題在于新農村的投入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而各涉農部門之間沒有真正形成合力,“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同時,由于存在政策風險問題,在目前這種利益格局內,縣級政府還無法硬行整合來自中省的項目,使許多工作由于投資無法落實而擱置。因此,除了少數的示范村借助一些涉農項目展開外,其他地方只能站在一邊看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