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陽縣老有所為的退休干部牛吉富
在山陽縣有一位有著50年黨齡的退休老干部,自入黨之日起,就牢記黨的宗旨,始終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離而不休,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晚年生輝,他就是山陽縣“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帶頭人、“山陽好人”、退休干部牛吉富。
寶刀不老 筆耕不輟
1997年,牛吉富退休后,他把“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作為一生的追求,不斷地鞭策、激勵自己。每年自費訂閱報刊好幾種,每天堅持認真閱讀學習,同時,“雷打不動”地觀看中央及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通曉黨和政府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堅定自己一生跟黨走的信念。
手不離筆采寫、報道老齡事業。牛吉富退休后,當時也感到寂寞,他想來想去,決定重操舊業,發揮一技之長,搞好新聞報道。16年來,仍堅持手不離筆,采寫新聞稿件,已被全國和省市縣各種報刊采用千篇。牛吉富在新聞報道中,從實際出發,在報道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替老年人說話、為老年人呼吁、宣傳老年新人新事新風貌,歌頌老齡事業的發展。從1999年起,他與陜西老年報結下了不可分開的摯友,被聘任為銀發記者,像他報道的《敬老模范村》《八十壽辰從儉傳佳話》《西關村“四有”到位獻愛心》《東關老人生活豐富多彩》《活躍在秦嶺南麓的一支老年體育隊》《山陽老年人樂晚年》《昔日當知縣、今日收破爛》《城關鎮唱響關愛情,踐行中國夢》《山陽縣離退休干部觀摩新農村建設》《王義龍老人奪取世界金牌》等等。又如《“快板王”》《八旬老人進京記》《老英雄鄧德才關愛青少年的事跡》《唱好“重頭戲”》《不養老人,父子對簿公堂,依法執行,兒子臉面無光》等分別刊登在商洛日報、陜西日報、中國法制報和《金秋》《中國火矩》雜志上。這些比較有份量的新聞報道,在當地、乃至全省、全國產生了巨大反響。
熱情投入撰寫,不斷發揮余熱。牛吉富在搞好新聞宣傳的同時,還積極熱情地參加了各種義務撰寫活動。他在退休后的10多年里,誠心地當好一名陜西日報品報評報員。堅持天天看報,每月寫一到兩篇評報感受,共寫出評報稿300多篇,已被《陜西日報通訊》發表100多篇;2010年到2012年,他積極參加了縣政協組織離退休干部撰寫《山陽縣文史資料》第16、18輯征集活動。牛吉富深入對象,上門訪問,并以自己“親歷、親聞、親見”過程和別人口述、自己整理的形式,撰寫了《回憶紅旗公社》《饅頭山上看電視》《“王光頭”蒙冤經過》和《山陽第一臺收音機》《第一次正式播音》《第一個西北文印能手》等13篇文史資料,刊登在2011年和2013年出版的《豐鄉紀事》《豐陽第一事》一書,他還被縣政協評為優秀通訊員,受到表彰獎勵;2006年,幾位退休干部在一起商量,成立了“山陽縣夕陽紅藝術團”,以退休職工為主共50多人??墒牵l來編寫文藝節目呢?牛吉富和文化館退休干部陳文彥,主動承擔了編寫劇本任務。他按照各個時期黨中央的重大部署和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跟形勢,先后義務編寫了眉戶小戲《醒悟》《情暖人間》《四大媽夸關工委》、表演唱《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三中全會決定》《四中全會放光輝》《六姐妹參觀“一村一品”》;道情《文化強國總動員》《學習科技綱要》《實用科技頂呱呱》;快板《惠農政策就是好》《改革開放三十年》《慶祝建黨90年》等40多個短小、生動、有趣的文藝節目,為文藝宣傳提供了豐富內容。
發揮余熱 樂于奉獻
牛吉富把“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這句銘言,作為鼓勵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