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林錄印
過去的老一套已經干涸,想要新突破,就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放手甩掉守舊保守的“呢帽”,從1949的自由解放,到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再到與時俱進的現在,60年不是一個簡單的過渡,60年是一種全民意識的思想跨欄,我們要的不是劉翔速度的第一,而是劉翔那種不放棄突破的精神,新的一年剛剛開始,不管前面的成就多么輝煌,毛澤東說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柞水位于陜西南部,商洛市西部,全縣10鎮6鄉120個村16.5萬人,分布在2332平方公里的嶺南大地上。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和依靠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團結和帶領勤勞淳樸的柞水人民,立足縣情實際,緊扣時代脈搏,突出發展要務,沿著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開拓創新,闊步前進,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一個經濟繁榮、實力日增、厚積博發的活力柞水,一個社會穩定、開明開放、文明和諧的開放柞水,正崛起于秦嶺腹地、都市之郊。
60年來,歷屆領導班子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探索實踐中完善思路、在克難攻堅中創造特色、在統籌協調中聚力突破,使柞水這個國定貧困縣,煥發出勃勃生機,踏上了從山區農業窮縣向生態經濟強縣跨越的新征程。
--思想觀念突破禁錮,干群面貌發生巨變。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解放思想作為貫穿一切工作的主線和靈魂,緊扣社會變革形勢,洞察群眾思想變化,先后圍繞轉變思想觀念、濃厚發展氛圍、增強開放意識、優化發展環境、改進工作作風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地思想大解放活動。從當初"兩個凡是"的禁錮、"姓社姓資"的爭辯,到如今努力與時俱進、自覺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當初重農輕商、談"資"色變,到如今走出山門、創業致富;從當初封閉保守、批判"四大自由",到如今積極與發達地區接軌、主動學習新理念、適應都市新生活……每一次解放思想都經歷了思想的碰撞和觀念的交融,全縣干部群眾在一次次的思想斗爭和自我挑戰中經受了洗禮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辯證的思維方式,增強了接受新事物的本領,逐步樹立起柞水人"開放、文明、誠信、包容"的良好形象,實現了由保守到開放、由單純到多元、由愚昧到文明的巨大思想轉變。
--思路方略日趨完善,經濟特色更加突出。始終堅持把深化縣情認識、把握發展大勢、梳理發展思路作為執政興柞的基礎和前提,在深入調查研究、反復對比論證的基礎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發展方略、主導產業、區域布局等進行科學篩選,形成了一系列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思路體系。改革開放初期,推行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實施"依山致富"戰略,主攻山地綜合開發,確立了農業的主導地位,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進入90年代,圍繞穩定農業、發展工業、大興三產的指導思想,全面發展礦、果、藥、畜、菌、游六大產業,縣域工業開始起步,第三產業活力顯現,各項社會事業協調推進。跨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對發展經驗的系統總結和縣域產業的合理篩選,確立了"一個目標攬全局,兩大工業立支柱,三大產業為主導,四個項目促增收"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縣域經濟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實踐證明,這些方略和思路在各個時期各個階段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核心引領和政治導向作用,保證了柞水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歷屆縣委、政府始終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不甘落后,頑強拼搏,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帶領全人民實現經濟發展的新跨越。農業經濟打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生產模式,實現了由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向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新跨越;工業經濟走過了艱難起步、盲目發展、破產倒閉、改制重生、科學發展的曲折經歷,逐步發展壯大到縣域經濟的支撐;旅游三產經歷了忽視冷落、低谷徘徊、升溫升位的攀升過程,成為縣域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縣域經濟開始跨入結構合理、質量提高、速度加快、活力增強的良性階段。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008年達18.51億元,是1949年的771倍;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3%,2008年達12.35億元,是1979年的922倍;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8.8%,2008年達1.59億元,是1979年的145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5%,2008年達17.01億元,是1949年的483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0元,比1979年凈增2277元。躋身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強縣行列,被評為"十五"全省經濟增長最快縣,榮獲2006年度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