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白,皚皚寒霜鋪滿了山川。在層層的梯田里,處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一棵棵新栽的核桃苗,整齊矗立在溝坎田間。這是太白廟村千畝優質核桃建園的現場,也是市人大辦“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明思路,重樹致富信心
月河鎮太白廟村是鎮安縣西北部最偏遠的一個貧困山村。2014年3月,市人大辦響應市委的號召,與太白廟村結成了幫扶脫貧對子,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何鐵虎、秘書長馮少貞和各工委主任先后多次帶領駐村工作隊,深入村組,摸村情,找窮根,與縣鎮村干部一道,研究制定脫貧致富的思路。針對該村地理條件差、產業不明晰、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素質不高、群眾收入偏低等實際,確立了“改善基礎設施、發展主導產業、提升群眾素質、倡導文明之風”的“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思路,確定了以道路建設、安全飲水、移民搬遷、產業培育、技術扶持、環境治理為重點的“十大”包扶項目,列出了年度目標任務,落實了包抓責任,穩步推進項目實施。按照精準脫貧、分戶施策的要求,落實了機關38名黨員與98戶貧困戶的“一對一”包扶責任,逐戶簽訂《三年脫貧雙向承諾》。包扶兩年來,協助村上修通了7.5km通村路、完成了32戶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房屋主體工程、建成了千畝核桃建園、升級改造了2.5km人畜飲水工程、配備了垃圾設施、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事關全村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村上的整體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145戶困難群眾已有近百戶接近脫貧。市人大辦黨員干部的熱心幫扶和積極行動,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興產業,拓寬致富新路
太白廟村產業發展的優勢比較明顯,但多年來沒有進行有效整合。市人大辦駐村工作隊在逐戶征求意見、多方了解群眾發展產業意愿的基礎上,為村上明晰了“項目帶動、多措并舉”的興產富民路子,以發展千畝優質核桃建園為龍頭,擴大烤煙種植規模,壯大油用牡丹、豬苓、白芨、魔芋等林下經濟,形成“山上有毛栗、平川有核桃、林下有‘寶貝’、庭院有畜產”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協調市縣林業部門,為村上規劃了千畝核桃建園項目,及時調撥了2.2萬株優質核桃苗,安排10余名科技人員現場指導,于11月底完成了苗木栽植任務。期間,村組干部主動行動,在核桃園套種了200畝的油用牡丹育苗,為規模化發展林下經濟奠定了基礎。市人大辦為村上購買石灰5噸,協助村上組建了經濟林科管服務隊,對已成林的板栗核桃實施了刷白、防蟲、修枝、擴盤、施肥,確保經濟林提質增產。通過宣傳引導和多方扶持,幫助群眾種植烤煙600畝、天麻2000窩、豬苓3000窩、白芨200畝、魔芋200畝,扶持養殖大戶6戶,帶動群眾新增養豬200頭、養羊100只、養雞5000只。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全村呈現出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收入的可喜局面。
強基礎,打破發展瓶頸
“路難行、水難喝,出山迫切,回鄉不易”,這話在太白廟村流行多年。這里山大溝深,災害頻發,群眾分散居住在半山腰,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落后,發展產業困難重重。市人大辦從解決群眾最迫切的愿望入手,竭盡全力幫助村上盡快完善水電路視等基礎設施,打破群眾脫貧致富的制約瓶頸。多方爭取項目資金60余萬元,修通太白廟村至云蓋寺鎮西洞村的7.5km沙石路,打通了群眾去往縣城的便捷之路,筑起了煙葉、核桃、板栗的產業路。近期,正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對道路實施取直加寬改造加固工程。籌資22.5萬元,對一、二組自來水改造升級,加固蓄水池,更換管道,解決50戶人畜飲水困難。籌資10萬元,配備垃圾回收轉運設施。先后3次召集市縣部門協調會,謀劃了32戶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10km黃太路拓寬改造、西太路硬化立項、老年照料中心、農村超市、全村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并以縣政府辦公會議紀要的形式落實了部門牽頭責任。目前,32戶移民安置點房屋已接近封頂,黃太路改造項目已進入招標程序,其他項目正在規劃或立項審批之中。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讓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一年一個樣,三年變大樣”,為村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