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侯衛峰 陳敦山)初冬季節,寒意漸濃。穿行于柞水小嶺循環工業集中區和盤龍生態產業園中,工業大生產、大建設滾滾熱潮令人驚嘆和振奮,同興軋鋼公司嶄新的廠房中,剛剛出爐的中板像一條條火龍在生產線上穿梭;200萬噸釩鈦磁鐵礦采選等項目現場機器轟鳴、人潮涌動,一派熱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這一切正是柞水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邁出鏗鏘步伐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其中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描繪了美麗中國的藍圖,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需要培育一批產業鏈條長、支撐作用大、建設理念新、帶動能力強的支柱工業,這樣在加快推進跨越發展中既能得到'金山銀山',也能保持'綠水青山'",柞水縣委書記林錄印如是說道。為打造一批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臺柱子",培育一批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近年來,柞水縣以礦產和中藥材等優勢資源為依托,以工業"一園一區"為平臺,以招商引資為動力,以循環發展為基本方式,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工業發展呈現出結構改善、總量擴張、質量提高、效益趨好的良好態勢。截止10月底,全縣18家規模工業產值達到58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64.2億元的90.34%;實現增加值19.48億元,占全縣工業增加值21.83億元的89.23%;上繳稅金2.29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4.25億元的53.88%,規模工業已成為支撐柞水經濟跨越發展的強力引擎。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工業經濟的強力支撐。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怎么才能不破壞環境或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發展回報呢?縣長吳懷玉滿懷信心地說:"工業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20年工業化目標基本實現,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調優經濟結構,走循環之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只有這樣,就一定能實現由"分散型"、"原料型"、"粗放型"向"規模型"、"加工型"、"集約型"的轉變,就一定能實現柞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柞水縣始終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和有效載體,搶抓省市支持工業集中區建設機遇,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力量向園區投入、政策向園區傾斜、服務向園區延伸,規劃建成了小嶺循環工業集中區和盤龍生態產業園,完善了路、電、水、訊等配套設施,園區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聚集項目效應更加凸顯。目前,兩大工業園區累計入駐企業46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3家、過2億元的8家、過億元的11家,實現產值54.9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5.56%;實現稅金2.18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51.29%,園區已成為孕育規模工業的"孵化器"。
柞水作為一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資金短缺是制約工業做大做強的"瓶頸",該縣抓住東部產業轉移、西部大開發、納入關天經濟區、融入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圈等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把"招商選資"作為突破口,在"招大、引強、爭優"上做文章,鎖定大企業、大項目,落實包辦、盯辦、督辦等服務機制,采取駐外招商、以商招商、節會招商等方式,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上大項目,大上項目,全力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對經濟的強勁拉動,引進并建成了120萬噸球團礦加工、60萬噸銅鐵采選、同興軋鋼40萬噸中板等一批投資額度大、帶動作用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僅今年就已招商簽約項目38個,簽約資金97.56億元,落實到位資金29.67億元,實現了"招來一客商,引來一大群"的"磁場效應",招商引資為工業企業發展壯大注入了不竭的動力,柞水縣正迎來工業經濟的高速成長期,工業強縣的建設必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飛躍時代。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工業發展對環境帶來的破壞,該縣深入開展小嶺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依法關停了大西溝礦業公司20萬噸球團廠等落后產能,鼓勵各企業使用新工藝、新設備,在礦山企業增設了"雙管雙泵"系統和噴淋除塵設施,最大限度減少粉塵污染。同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把社會整體推進和重點領域突破、試點示范與循環產業體系建設有機結合,督促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初步形成了鐵礦采選及深加工、銀銅深加工、尾礦綜合利用和水循環利用等4個循環產業鏈,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第七次陜南循環發展座談會上獲得"全省循環發展貢獻獎",成為商洛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
回憶往昔,豪情滿懷;展望未來,風光無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柞水縣將以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為契機,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瞄準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目標,以循環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培育支柱產業為核心,以壯大規模企業為抓手,精心策劃、包裝、引進一批鋼構件、五金配件、鈦系列產品開發等重大產業項目,推進工業企業做大做強,努力譜寫一曲工業強縣的華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