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賀瑾 金江)寒冬時節,記者一行來到柞水縣石甕鎮的葉家大院,只見村民們緊張忙碌地為“大院春晚”排練文藝節目,60多歲的王大媽模仿趙麗蓉正與一群后生起勁地表演小品,大爺、小伙還有姑娘們都在圍繞各自的節目精心地排練著。“現在生活好了,我們農民對生活的要求也高了,每天跳跳舞,大家聚在一起演演節目,不僅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生活更有滋味了。”退休教師游老師樸實的話語,掩飾不住內心的幸福,也道出了柞水這幾年來文化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如今的柞水處處涌動著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濃厚文化氣息,文化惠農工程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喜人的變化。
強載體 特色活動火城鄉
今年來,柞水以“倡導文明生活、構筑文化家園”為主題,以“文化大篷車送戲鎮村行”、周末大家唱活動為載體,把先進文化送到基礎,鼓勵引導群眾利用村組、大院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特別是在活動中通過縣級文化單位送戲下鄉,帶動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努力實現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了把十八大提出的“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要求落到實處,他們充分發揮縣劇團專業文藝團體的作用,編創了20多個歌舞、小品、小戲,用文化大篷車這一獨具特色的方式,把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送到基層、山村,帶到群眾的家門口。群眾得知大篷車送戲到鎮村,有的步行幾十里,有的早早來到演出現場,就為了能看一看精彩的文藝節目。大篷車巡回全縣13個鄉鎮演出26場次,大篷車巡演送戲活動,推動文化下鄉常態化,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讓老百姓享受文化發展成果,讓人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給廣大農民奉上了一桌豐盛的文化大餐。在抓好鎮村的同時,他們在城區唱響“周末大家唱”品牌,以干部職工和市民為主體,以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為主旨,發揮社區民間表演社團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充分調動漁鼓、街舞、太極拳等文化體育愛好者的積極性,在廣場、劇院或體育場等地,結合重大節慶日開展以“人人參與享用文化人生、周周歡歌共唱幸福生活”的“周末大家唱”活動。為使這一活動收到良好效果,他們整合文聯、文化館、作家協會等文藝創作團隊,編創了60余個小品、相聲、歌舞、快板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文藝節目,與節慶紀念活動相結合,與縣上有關工作相結合,與市民文化需求相結合,吸引了眾多的干部參與,使城區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讓許多業余文藝工作者嘗到了成為藝術家的光榮,形成了一個“人人都是藝術家、生活天天都藝術”的文藝活動品牌。活動中有近600余位干群參與了演出,觀看演出群眾近3萬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覆蓋城鄉的文化活動,使一部分民間藝術團體、文藝愛好者走上舞臺,使優秀的文化節目走進鄉村,讓群眾在文化共建、共享中享受文化成果。
筑基石 文化陣地惠民眾
為了建設文化強縣,增強文化整體實力,柞水縣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加強城鄉基層社區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9400余萬元,相繼建成了縣文化藝術中心、影劇院、臨河文化休閑長廊及東坡文化主題公園、三道井文化休閑公園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實施了燈光塑膠球場改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縣文物陳列室、縣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城區數字電影放映廳、文物及民俗博物館等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了13個鎮文化站、82個村級文化活動室、文化大院76個、122個農家書屋、23個村的農民健身工程,農家書屋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同時,不斷豐富文化表現形式,使文化逐漸成為全縣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科技培訓的窗口、致富信息傳播的中心、文化休閑娛樂的場所。通過大力發展全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功能完善、配備齊全、運轉有序的縣、鎮、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在豐富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內涵 四個融入助發展
柞水縣以創建省級文化先進縣為動力,以文化融入為切入點,寓文化于宣傳、融文化于經濟社會發展,彰顯了柞水發展魅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內涵式發展。融入產業發展,文化與餐飲成功聯姻,推出了“八大件子”、“十三花”等菜系,開發的柞水小炒、雞蛋悶子、砧板肉等地方特色菜走進西安星級酒店,備受顧客青睞。文化與旅游融合,建成了東甘溝、九天山等10個民俗村,《悲情母子》、《玩命時光》、《小鎮》、《院長大人》等多部影視作品在鳳凰古鎮拍攝,鳳凰鎮被國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聯合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對外知名度不斷提升。文化與現代醫藥相得益彰,推出了涵蓋片劑、膠囊、酒劑等11個劑型180個種類的中藥產品,暢銷全國130個地市,遠銷東南亞,“盤龍牌”盤龍七片(酒)被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文化與現代農業緊密聯系,推出了柞水板栗、柞水豆腐干等12個特色農產品,柞水核桃、黑木耳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馬房子老作坊豆制品榮獲全省首屆旅游商品博覽會“最受歡迎獎”,柞水農產品連續5年在農高會上獲獎。融入文藝創作,積極發揮好縣攝影協會、書畫協會、作家協會等文學藝術團體的文化傳播功能,挖掘山水風光、風俗民情文化底蘊,創作高質量的本土藝術作品,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推介提升柞水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積極邀請省內外文化名人深入柞水進行創作和理論研討,產生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文學藝術作品,柞水群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日益強烈,文化凝聚力進一步彰顯。融入城市建設,修建了騰飛、十二生肖等系列雕塑,安裝了特色鮮明的高桿燈、景觀燈、花燈、路燈1500余盞。在休閑長廊建設中征集文化名言3000余條、選用800余條,在東坡文化主題公園建設中使用民間故事傳說彩繪畫300余幅,在影劇院、文化藝術中心、迎春廣場等重要城市地標建設中追求獨特造型,這些富有特色的物態文化,既展現了現代建筑所具有的精氣神,也展現了終南首邑柞水山城的獨特文化魅力。
如今的柞水,處處涌動著文化建設的熱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文化強縣建設正穩步向前推進。(賀瑾 金江)